呂理州
1956年出生於台北縣,日本國立一橋大學經濟學部畢業,曾任日本文摘雜誌社研究編輯、工商時報撰述委員。著有《學校沒有教的西洋史》、《日本戰後經濟史》、《改造日本的啟蒙大師.福澤諭吉傳》、《明治維新》、《上杉鷹山傳奇》、《解剖日本軍國主義》。譯有《股市之神.是川銀藏》等書。http://lulichou.blogspot.com/
最早認識呂理州先生是因為出版《學校沒有教的西洋史》,記得是約在中正紀念堂附近的咖啡店,那是一個晴朗的上午。呂先生拿出一疊文稿,主題是談中華文化為什麼在近兩百年來,只要是面對西洋文明,幾乎都是潰不成軍的局面。在那之前,我讀過呂先生寫的《福澤諭吉傳》,還拿著這本書到日本進行了一趟「學習之旅」,因此對於呂先生從文化角度切入,思索一個國族興衰的作法,並不感到陌生。
只是當時認為,中華文化的危機並非一般讀者關注之所在,所以後來把書名改為《學校沒有教的西洋史》,果然頗受歡迎,跟風所及,以「學校沒有教的……」為概念的書,也出現了好幾本。
這次藉著發行「遠流歷史人文報」的機緣,很高興能邀到呂先生開設一季「歷史散策」的專欄,與讀者分享呂先生對歷史掌故的嫻熟,以及文字透出的那股澹泊韻味。(文/吳家恆)
日本的切腹
文/呂理州
日本的切腹舉世聞名,第一個切腹的日本武士據說是平安時代末期的源為朝(1139—1177),在鎌倉時代,隨著武士道的蔓延,切腹逐漸在日本生根。武士為了避免被逮捕,然後斬首,通常被逮捕之前,會切腹自殺。
新渡戸稲造在他的大作『武士道』(Bushido: The Soul of Japan、1900年刊)中寫道︰「古代人認為人的腹部宿藏靈魂和愛情,因此壯烈切腹是貫徹武士道的自殺方法。」
切腹的動機五花八門,有為了主君去世而殉死,叫「追腹」,有為了職務上的責任,叫「詰腹」,有因為太過悔恨而切腹,叫「無念腹」,還有敗軍之將,因為不願遭受被俘的恥辱,而切腹,以及困在城中,被敵軍重重包圍時,主將可以用切腹來交換家人和部下的生命。室町時代開始,有為病死的主君殉死的風氣。由於愈來愈流行,1665年幕府嚴格禁止殉死。
切腹的時候,在腹部橫切一個「一」字,稱為「一文字腹」。切完「一文字腹」後,再從上往下,縱切到肚臍以下,稱為「十文字腹」。「十文字腹」因為太難了,普通人大多無法完成,一般都在實行完「一文字腹」後,用刀猛刺自己的喉嚨,結束生命。後來才有介錯(用刀砍下切腹者的頭)的方式,讓切腹者早點脫離痛苦,這算是一種人道上的進步吧!不過介錯人的劍術要很熟練,最好一刀就完成任務,否則場面會很難看。著名文學家三島由紀夫於1970年切腹自殺時,介錯人因為太緊張,砍了很多刀,在三島的頸部留下許多刀痕,讓三島在死前白白多受了一些苦。可見介錯人劍術及膽識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