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歷史散策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後藤新平對台灣的貢獻

文/呂理州(作家)

 後藤新平.jpg   

後藤新平(1857-1929)出生於陸奧國膽澤郡塩釜村(現在的岩手縣奧州市水沢區),畢業於福島的須賀川醫學校,後來進入當時的內務省衛生局服務。之後曾留學德國兩年,並苦讀得到醫學博士學位。

1898年,第四代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起用後藤新平為台灣總督府民政局長,這個職位的權力僅次於台灣總督,後藤新平做了八年零八個月。由於兒玉源太郎很忙,除了台灣總督之外,還兼任內閣官職,因此後藤新平是實際上的台灣總督。在50年的日據時代,對台灣有影響的日本人當中,後藤新平可說排名第一。

台灣在馬關條約後割讓給日本,可是台灣人抗拒日本接收,雖然台灣民主國失敗,但是各地組織游擊隊堅決抵抗。

第一代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第二代台灣總督桂太郎(由於日本國內政局的關係,他只在台灣待10天)、第三代台灣總督乃木希典都無法解決抗日游擊隊問題。換言之,兒玉源太郎和後藤新平之前的台灣治安很亂,日本無法有效統治。因此有些日本人覺得台灣既然這麼難統治,乾脆賣給其他國家好了。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大甲聖人志賀哲太郎

文/呂理州(作家)

志賀哲太郎.jpg  

台中縣大甲鎮郊外有一座高236公尺的鐵砧山,鐵砧山南側山腹有一個日本人教師志賀哲太郎(1866-1924)的墓與紀念碑,大甲鎮當地人都稱他為「大甲聖人」。

志賀哲太郎於1896年,30歲時赴台灣,三年後,成為大甲鎮公學校(專門教台灣人學童的小學)的代用教師。當時的大甲公學校使用祭祀孔子和朱子的文昌廟做教室。

志賀哲太郎外貌嚴肅,學生第一次看到他,都心懷畏懼,可是相處久了,就知道他是一位心地慈善像慈父一樣的好人,例如,他會買文具送給貧窮家庭的學生,學生生病了,他會帶繪本和糖果去探病,學生若繳不起學費,他會補助。不過,在教室他卻很嚴格,學生若偷懶,他會敲學生的頭。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忠烈祠唯一祭祀的日本人--山田良政

文/呂理州

 

國民黨仇日情結很重,可是圓山忠烈祠卻有一尊唯一祭祀的日本人,他是山田良政(1868~1900),日本青森弘前人。山田良政於東京水產學校畢業後,進入北海道昆布(海帶)公司工作,不久被派往上海分公司工作。他在上海學會中國話,中日甲午戰爭時,他擔任日本陸軍的翻譯,戰後他接受海軍的命令,將因為百日維新失敗的康有為等人用軍艦護送到日本。1899年7月,山田良政在東京神田三畸町旅館與孫中山會晤,聽了孫中山一席話,山田良政深受感動,表示願意支持中國的革命事業。

1900年,近衛在南京創設東亞同文書院時,山田良政擔任教授,剛好那時發生義和團事件,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逃到西安。與山田良政交情不錯的唐才常認為這是起義的良機,便在武漢發動革命起義,可是失敗了,唐才常被殺。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嚴復的悲劇

文/呂理州(作家)

 Ngieng_Hok.JPG

嚴復(1853-1921)是福建人,14歲時,進左宗棠在福建創設的福州造船廠附設海軍學校就讀,這所學校一切免費,對貧窮的嚴復而言,自然是一大誘因。海軍學校分為造船與航海兩科,造船科的學生要學法語,航海科的學生要學英語。嚴復選擇了航海科。1871年,嚴復自海軍學校畢業,是該校第一屆畢業生。1877年嚴復到英國留學,當年嚴復與後來成為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在英國留學時是同班同學,嚴復是全班第一名畢業,伊藤博文得第二名。他在英國的海軍大學航海科讀了兩年書,回中國後,擔任天津的北洋水師學堂校長。本來他接受現代西方教育,又是當時中國人中極少數在外國待國的知識份子菁英,思想應該很先進才對,可是他卻想考科舉,進入中央政壇,踏襲中國自古以來讀書人成功立業、光宗耀祖的模式--考科舉。他從33歲到41歲,考了四次舉人,都名落孫山。不久科舉就被變法派廢除,嚴復只好死了這條心。他轉而翻譯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他翻譯成『原富』)、孟德斯鳩的「法意」以及綜合達爾文「演化論」、赫胥黎在牛津大學演講的「進化與倫理」以及史賓賽的學說,以「天演論」為書名在1897年於國聞報刊載,翌年出版。這本書影響很大,梁啟超當時讀了大受感動,胡適的名字也是取「適者生存」中的「適」為名。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開發阿里山之父

文/呂理州(作者)

 

日本統治台灣第四年,1900年,日本人發現了雄偉、森林茂盛的阿里山。台灣總督府接報後,想要開發這座山,恰好日本人正在建築縱貫鐵路,需要資材,便派人前往阿里山調查。但是阿里山山高險峻,很難將砍伐後的樹木般運到平地,即使要靠曾文溪般運,曾文溪途中有一些巨大的岩石擋住,也行不通。

河合鈰太郎(1866-1931)生於名古屋,畢業於東京帝大農學系,並且到德國留學,研究西方先進國經營森林的制度。剛好此時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到歐洲視察,兩人碰面,河合鈰太郎便向後藤新平獻策,如何開發台灣森林資源。1903年後藤新平聘請河合鈰太郎參與台灣林業行政,首先請他調查阿里山。

河合鈰太郎抵達阿里山,開始調查,一天晚上,

河合鈰太郎睡在一塊巨石上,星空皎潔地幾乎讓他無法入眠,月光照在幽靜的森林,讓他陶醉,他便把當地取名為「眠月」,這個地方就在現在的眠月火車站附近。

經過調查後,河合鈰太郎決定引進歐美先進技術,也就是高度機械化,他也決定用火車搬運砍伐的樹木到平地。經過測量與設計,於1906年開始動工,6年後,1912年,完成全長72公里、高度差2160公尺的阿里山登山鐵路,這也是日本第一條登山鐵路。沿途有許多橋梁與隧道,可以看出當時興建的困難,各位有空,不妨坐坐看阿里山登山火車,體驗一下河合鈰太郎的辛勞,並且到眠月車站一遊,感染這個詩情畫意的車站名。阿里山因而成為檜木的一大生產地。

1931年,河合鈰太郎在東京自家去世,死因可能是在台灣時感染瘧疾的後遺症。享年66歲。當這個訃報傳到嘉義市,嘉義市的官民舉行盛大的遙弔儀式。1933年,在現在的慈雲寺豎立「琴山河合博士」紀念碑,琴山是河合鈰太郎的號。現在的高山博物館也展示河合鈰太郎的木像。

河合鈰太郎在鐵路完成後,曾經再度造訪眠月,那時,他寫了一首詩,如下:

斧斤遠人翠微岑

伐盡千年古木林

枕石席苔散無跡

鳴泉當作舊時音

由於汽車道路完成,而且人人都有汽車,現在的阿里山登山火車,經營陷入不振,河合鈰太郎自然也逐漸遭人遺忘。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源義經是成吉思汗?

呂理州


源義經(1159-1189)是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的武將。他是源義朝的最小兒子,其母親常盤原為近衛天皇中宮九條院的侍婢,以千中選一的美貌著稱,後來成為源義朝的側室。源義經也是開啟鎌倉幕府源頼朝的異母弟。

1159年平治之亂時,源義經的父親源義朝被平清盛所敗,戰死。那時才2歲的源義經被母親抱著逃到深山,7歲時,他被寄養在鞍馬寺。22歲時,源義經第一次和從小各分東西的哥哥源頼朝見面,兩人感動得相擁而泣。1180年,哥哥源頼朝舉兵,源義經聽到消息後,投奔哥哥,在一之谷戰役時,義經率領精兵70騎,突襲平氏大本營,造成鎌倉軍大勝,源義經一戰成為人人皆知的英雄。最後兄弟終於聯手推翻平氏,報了父仇。

在打倒平氏的過程中,源義經是最大功臣。不料在沒有得到源賴朝的允許下,他私自接受後白河法皇授予的官位,引起源賴朝的不悅,此外,在討伐平氏時,源賴朝派梶原景時來當軍事顧問,可是源義經不聽梶原景時的意見,自下判斷,這也讓源賴朝不高興。並且,在討伐平氏時,源義經太過心急,結果讓安德天皇和二位尼姑跳海自殺,三種神器之中的神劍因而失蹤,這讓源賴朝失去很多籌碼。加上,源義經實在太得民眾人心,對源賴朝是一大威脅。總之最後兄弟兩人反目。源賴朝派兵襲擊源義經的宅邸,結果失敗,源義經得知下命令的竟然是他哥哥,便舉兵要打倒源賴朝。源賴朝派藤原泰衡討伐源義經,源義經打敗,最後逃無可逃,便先殺死妻子和4歲的女兒,然後自殺了斷,享年31歲。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丟棄老人與殺嬰

文/呂理州

 

日本自古便有丟棄老人的傳說。日本有一部在坎城影展得獎的電影「楢山節考」就是以此為主題的電影。為甚麼要丟棄老人呢?因為在古代農業社會,生產物往往不夠大家吃,沒有生產力,只消費的老人就必須結束生命,讓其他年輕人活下去。有時後稅賦太重或者農作歉收,也不得不丟棄老人。當然所謂丟棄老人,並不是把老人隨便丟到街上,而是把老人(通常是自己的父母親)揹到深山裡,然後年輕人自己回來,讓老人在山中自生自自滅。老人們覺得餓死比較痛苦,冷死比較痛快,所以一看到下雪,就說︰「太好了!太好了!」「楢山節考」裡就有這幕場景(在電影中,按照村裡規定,每個人活到70歲,就得由兒子揹到深山去等死。)。

丟棄老人的習俗其實不只限於日本,各國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現象,尤其碰到戰爭,糧食不足時,首遭犧牲的就是老人和幼兒。所羅門法認為這種行為不違法,羅馬法把丟不丟棄幼兒的選擇交給父親決定。

儒家思想傳到日本後,日本人開始有敬老的觀念,可是在山間村落,丟棄老人的習俗仍舊持續,因為太貧困了。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禁止殺生的將軍

呂理州


日本江戶時代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1646—1709)是個很有趣的為政者。1683年,他好不容易生了一個男嬰,卻夭折了。一位神棍隆光告訴德川綱吉因為他上輩子殺生太多,所以這是報應,應該下令禁止殺生,尤其德川綱吉屬狗,更應下令善待狗,這樣才能贖償前輩子犯的罪孽。德川綱吉深信這位神棍的話,於是,於1687年發布「哀憐生類令」,也就是禁止殺生命令,尤其要善待狗,因此,德川綱吉被百性取綽號為「犬公方」。

例如,德川綱吉規定百姓看到狗打架時,要拿一桶水潑過去,將兩隻狗分開,這樣才不會讓狗受傷。他並且下令在江戶三個地方製造狗舍,收容野狗,其中位於中野的狗舍,面積廣達16萬坪,收容8萬隻野狗。每隻狗一天要吃銀二分的白米,當時一般農民都無法吃純白米,都是混合著地瓜、蘿菠等一起吃,野狗居然天天吃純白米,比人還吃得好。

隨便殺狗的人會受到嚴厲處罰,一位僕人殺了狗,不但那位僕人被判流放外島,主人也被連累,被取消武士身份,降為平民。一開始,「哀憐生類令」的主要對象是狗,可是後來範圍愈來愈大,1694年,德川綱吉下令所有江戶有飼養金魚的人都得向官府登記。一位武士的家僕用吹矢殺死一隻燕子,結果被處死刑。一位百姓因為將生病的馬隨便遺棄野外,被判流放外島。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呂理州  

1956年出生於台北縣,日本國立一橋大學經濟學部畢業,曾任日本文摘雜誌社研究編輯、工商時報撰述委員。著有《學校沒有教的西洋史》、《日本戰後經濟史》、《改造日本的啟蒙大師.福澤諭吉傳》、《明治維新》、《上杉鷹山傳奇》、《解剖日本軍國主義》。譯有《股市之神.是川銀藏》等書。http://lulichou.blogspot.com/


    最早認識呂理州先生是因為出版《學校沒有教的西洋史》,記得是約在中正紀念堂附近的咖啡店,那是一個晴朗的上午。呂先生拿出一疊文稿,主題是談中華文化為什麼在近兩百年來,只要是面對西洋文明,幾乎都是潰不成軍的局面。在那之前,我讀過呂先生寫的《福澤諭吉傳》,還拿著這本書到日本進行了一趟「學習之旅」,因此對於呂先生從文化角度切入,思索一個國族興衰的作法,並不感到陌生。

只是當時認為,中華文化的危機並非一般讀者關注之所在,所以後來把書名改為《學校沒有教的西洋史》,果然頗受歡迎,跟風所及,以「學校沒有教的……」為概念的書,也出現了好幾本。

這次藉著發行「遠流歷史人文報」的機緣,很高興能邀到呂先生開設一季「歷史散策」的專欄,與讀者分享呂先生對歷史掌故的嫻熟,以及文字透出的那股澹泊韻味。(文/吳家恆)


日本的切腹

文/呂理州

日本的切腹舉世聞名,第一個切腹的日本武士據說是平安時代末期的源為朝(1139—1177),在鎌倉時代,隨著武士道的蔓延,切腹逐漸在日本生根。武士為了避免被逮捕,然後斬首,通常被逮捕之前,會切腹自殺。

新渡戸稲造在他的大作『武士道』(Bushido: The Soul of Japan1900年刊)中寫道︰「古代人認為人的腹部宿藏靈魂和愛情,因此壯烈切腹是貫徹武士道的自殺方法。」

切腹的動機五花八門,有為了主君去世而殉死,叫「追腹」,有為了職務上的責任,叫「詰腹」,有因為太過悔恨而切腹,叫「無念腹」,還有敗軍之將,因為不願遭受被俘的恥辱,而切腹,以及困在城中,被敵軍重重包圍時,主將可以用切腹來交換家人和部下的生命。室町時代開始,有為病死的主君殉死的風氣。由於愈來愈流行,1665年幕府嚴格禁止殉死。

  切腹的時候,在腹部橫切一個「一」字,稱為「一文字腹」。切完「一文字腹」後,再從上往下,縱切到肚臍以下,稱為「十文字腹」。「十文字腹」因為太難了,普通人大多無法完成,一般都在實行完「一文字腹」後,用刀猛刺自己的喉嚨,結束生命。後來才有介錯(用刀砍下切腹者的頭)的方式,讓切腹者早點脫離痛苦,這算是一種人道上的進步吧!不過介錯人的劍術要很熟練,最好一刀就完成任務,否則場面會很難看。著名文學家三島由紀夫於1970年切腹自殺時,介錯人因為太緊張,砍了很多刀,在三島的頸部留下許多刀痕,讓三島在死前白白多受了一些苦。可見介錯人劍術及膽識的重要。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