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解之緣.柏克萊》詩道

柏克萊.jpg文/程孝民(《不解之緣.柏克萊》作者

 

 柏克萊曾有此一說,「如果在柏克萊丟一顆石頭,最容易砸中三種人:物理學家、詩人和心理治療師。」

柏克萊的詩人眾多,詩風鼎盛,還擁有一處以詩作為主題的街道。好萊塢的星光大道以明星手印召喚全世界的目光,人文薈萃的柏克萊則選擇用詩人的心靈印記來標註獨一無二的「詩道」(Poetry Walk) 。1.8.1.jpg

三年十月在柏克萊市中心藝術街區正式揭碑的「詩道」,就位於夏塔克街(Shattuck Ave)和密維亞街 (Milvia St) 之間的艾迪遜街(Addison St)上。

從詩道的交會路口開始,刻鏤著詩篇的方形板塊順著弧線轉角呈扇形鋪排,一路沿著路緣石等距鑲嵌在人行道上。這些被封存凝結在搪瓷鑄鐵板上的一百二十多篇詩作,都出自柏克萊大學哈斯(Robert Hass)教授的精心挑選。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資料新解密,蓋棺難論定──寫在《宋美齡新傳──絕代風華一夫人》之前

文/吳家恆(文字工作者)

 

帕庫拉(Hannah Pakula)的《宋美齡新傳──絕代風華一夫人》(The Last Empress Madame Chiang Kai-shek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China)出版之後,歐美各大重要媒體如《紐約時報》皆給予書評,顯見英語世界對這位曾轟動美國政壇、風靡大眾的二十世紀風雲人物,記憶猶深。

     也是因為宋美齡一生經歷的事情太多,從民國初年的朝代更替的混亂,看到晚年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開放,要論斷這麼一位人物,實非易事,所以國外書評對於帕庫拉這本傳記,褒貶互見。

  但是對於台灣的讀者來說,帕庫拉的這本傳記,提供了另一個觀照宋美齡及其家族在民國的地位。就如同原書書名所示,作者把宋美齡放在「國家建構」的脈絡來看待。

  中國從清朝中葉與西方的接觸被描述為「西化」、「現代化」,其過程充滿痛苦、羞辱,到今天中國大陸高漲的民族意識,也都是這個長達兩百年的「大轉向」的過程之一。但是對於像宋美齡的父親宋嘉樹來說,卻是一個極為難得的機遇。宋嘉樹若是早生幾十年,恐怕不是食不得飽的農民、死在溝壑的餓孚或是太平亂事的冤魂,但是他兼受中西文化,在西方向中國傳教的潮流中乘風破浪,在朝代更替之際成為影響新中國的一股重要力量,這是千古難遇的機緣。

  即使是與宋美齡頗有淵源的台灣,往往也沒注意到,宋嘉樹出身海南島。這個在歷朝歷代的邊疆之地向來是帝王的垃圾桶之一,看誰不順眼,就來個謫貶海南。這個邊陲的彈丸之地,居然成為革命之後的核心勢力,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胡適到李宗仁──唐德剛從事口述歷史研究探微 

文/夏沛然(聯合國翻譯退休,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會員)

本文內容整理自:「文學‧唐德剛‧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2010/11/0220:00-21:00,誠品台大店 3F藝文閣樓

 N7109.jpg 

我之所以參加口述學會,因為覺得像唐先生寫口述史那麼活潑、那麼有趣,是我們以前看歷史從來沒有想到過的,而且沒有想到過歷史可以這樣寫法。你有時候看他的書會忍不住笑出來,覺得他的筆調是那麼幽默、活潑,而且筆端充滿了感情。這是我們當初想參加口述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要講到口述史學會成立的原因,可能要追溯到1950年代,唐先生那時候在哥大還沒拿到博士學位,他作學生,在東亞圖書館打工。那時候胡適從南京到美國,住在紐約,因為他也沒錢、也沒事情可做,就經常到東亞圖書館去看書看報,恰巧唐先生又是胡適的安徽同鄉,他們倆就認識了,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發阿里山之父

文/呂理州(作者)

 

日本統治台灣第四年,1900年,日本人發現了雄偉、森林茂盛的阿里山。台灣總督府接報後,想要開發這座山,恰好日本人正在建築縱貫鐵路,需要資材,便派人前往阿里山調查。但是阿里山山高險峻,很難將砍伐後的樹木般運到平地,即使要靠曾文溪般運,曾文溪途中有一些巨大的岩石擋住,也行不通。

河合鈰太郎(1866-1931)生於名古屋,畢業於東京帝大農學系,並且到德國留學,研究西方先進國經營森林的制度。剛好此時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到歐洲視察,兩人碰面,河合鈰太郎便向後藤新平獻策,如何開發台灣森林資源。1903年後藤新平聘請河合鈰太郎參與台灣林業行政,首先請他調查阿里山。

河合鈰太郎抵達阿里山,開始調查,一天晚上,

河合鈰太郎睡在一塊巨石上,星空皎潔地幾乎讓他無法入眠,月光照在幽靜的森林,讓他陶醉,他便把當地取名為「眠月」,這個地方就在現在的眠月火車站附近。

經過調查後,河合鈰太郎決定引進歐美先進技術,也就是高度機械化,他也決定用火車搬運砍伐的樹木到平地。經過測量與設計,於1906年開始動工,6年後,1912年,完成全長72公里、高度差2160公尺的阿里山登山鐵路,這也是日本第一條登山鐵路。沿途有許多橋梁與隧道,可以看出當時興建的困難,各位有空,不妨坐坐看阿里山登山火車,體驗一下河合鈰太郎的辛勞,並且到眠月車站一遊,感染這個詩情畫意的車站名。阿里山因而成為檜木的一大生產地。

1931年,河合鈰太郎在東京自家去世,死因可能是在台灣時感染瘧疾的後遺症。享年66歲。當這個訃報傳到嘉義市,嘉義市的官民舉行盛大的遙弔儀式。1933年,在現在的慈雲寺豎立「琴山河合博士」紀念碑,琴山是河合鈰太郎的號。現在的高山博物館也展示河合鈰太郎的木像。

河合鈰太郎在鐵路完成後,曾經再度造訪眠月,那時,他寫了一首詩,如下:

斧斤遠人翠微岑

伐盡千年古木林

枕石席苔散無跡

鳴泉當作舊時音

由於汽車道路完成,而且人人都有汽車,現在的阿里山登山火車,經營陷入不振,河合鈰太郎自然也逐漸遭人遺忘。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不解之緣.柏克萊》寇帝書店謝幕

文/程孝民(《不解之緣.柏克萊》作者


【人與書的故事】程孝民,女,五年級生。柏克萊加州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碩士、景觀建築碩士。擔任工程顧問公司負責人期間,以規劃設計專業挽救自然生態環境,不遺餘力:台北關渡自然公園、新竹市十七公里海岸、高雄鳥松濕地、宜蘭雙連埤生態保護區……。儘管不是街頭環保鬥士,卻成了兒子口中的「Environmental freak」(環保瘋子)。後來兒子在選擇大學時,因為認定柏克萊都是一群瘋子,竟然並不考慮成為她的校友。

後來也成為柏克萊大學學生的兒子,成了程孝民重新認識柏克萊的頭號情報員。重返柏克萊的她,弄清了百年校園軼事,發現了石頭城的故事,看見海上樂活的居民,也見識了柏克萊人的奇思異想……。

柏克萊是一個奇特的地方,世界上很多的第一次都在這裡發生,許多風潮也在此孕育、萌芽。程孝民想把它介紹給你,所以寫了這本書──《不解之緣.柏克萊》,預定2011年1月1日出版上市。本期電子報摘錄書中精采篇章,邀你先讀為快!

曾經是柏克萊的招牌地標 -- 寇帝書店(Cody’s Books),在走過52個年頭之後,終於在財務不佳的壓力下,在今年(2008年)6月20日正式劃下休止符,也結束了寇帝書店半世紀以來的傳奇。對柏克萊社區而言,這個如同失去至親老友的噩耗,不禁讓人扼腕嘆息。

今年5月為了尋找一份柏克萊的小路地圖,才到過夏塔克街(Shattuck Ave)上的寇帝書店,沒想到轉眼不過個把月,寇帝書店已經關燈打烊。面對寇帝書店屋內全黑大門緊閉的經驗,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 從電報街(Telegraph Ave)上的總店,到第四街(Fourth St)分店的關門 -- 只是過去每一回在緊閉的大門上張貼的敬告聲明,聲明尾端總會標示寇帝書店的下一個新址。不過這回不一樣了,寇帝書店已經正式熄燈落幕,永遠走下曾經叱吒一時的風雲舞台。

事實上,對於了解獨立書店經營困境的人來說,寇帝書店的結束營業應該不是太大的意外。近年來網路書店興起,大大分食了原有的圖書市場。獨立書店早期約在40% ~ 50% 的市場占有率,最近幾年幾乎劇降到3%,慘澹經營的景況不難想見。多年來寇帝書店在財務困境的邊緣掙扎,曾經睥睨一時的文化巨擘,這一刻,終於不支倒下。

寇帝書店能成為柏克萊的一頁傳奇,自有它轟轟烈烈的事蹟。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宋美齡新傳  絕代風華一夫人》從韓嘉樹到宋查理

 文/漢娜‧帕庫拉  Hannah Pakula 譯/林添貴


編按:歲末冬寒,值此即將邁入民國百年的時刻,遠流出版編輯部將在《歷史人文電子報》搶先連載《宋美齡新傳  絕代風華一夫人》。

這本英語世界最新出版的傳記係由專寫權貴女性傳記著稱的帕庫拉(Hannah Pakula)所寫。帕庫拉雖然並無史學背景,但她與宋美齡同樣出身衛理,以傑出傳記作家的文筆與蒐集資料的功力,加上同為女性的感性,寫出了一本季辛吉評為「蓋棺論定」的傳記,即使放在中文世界,也有獨到之處。

       

第一章

 

新教福音派和一些企業領袖、外交政策顧問,看到亞洲是前所未有、把靈魂感化為基督徒的偉大機會;而比較世俗的一些商界、金融界和政界人士,則視之為美國快速擴張的工業生產之市場。

 

                    ——傑士皮森(T. Christopher Jespersen))

 

查理宋,本名韓嘉樹,一八六六年生於海南島。海南島原本是土匪盜賊亡命之徒藏身處,面積次於台灣,在十九世紀中葉仍是未開發的熱帶天堂。宋查理的父親似乎是文昌縣家境不錯的生意人,擁有船隻來往澳門和越南之間約六天的水路。這些船是三桅大帆船,因紅帆和船首上漆了一對巨眼,俗稱「大眼雞」。水手迷信,認為漆上這些巨眼,便可偵測到遠方的海盜。這一帶海域搶劫、凶殺猶如家常便飯;海盜固然心狠手辣,抓到海盜的人也一樣絕不手軟。逮到海盜後,將他們挖心剖腹、吃進肚子,並非不尋常的事;甚至還傳說會把整個人都吃了,以免他轉世投胎再做海盜。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盡炎涼,歷遍滄桑,最懂人情是德剛──回憶唐德剛先生*

文/王 (詩人,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會員)

本文內容整理自:「文學‧唐德剛‧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2010/11/02,20:00-21:00,誠品台大店 3F藝文閣樓

YLD13.jpg  大家都知道,唐德剛先生是有名的史學家,但我跟唐先生的接觸多半是他文學的一面。文史不分家,曹聚仁先生也說過「文學和歷史在中國是孿生姊妹」。而唐先生對文學的興趣一直是很廣的,在文學創作上也很多樣:散文、小說、新詩、舊詩,還寫文學評論。

唐先生的散文最為一般人所稱道。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先生就說,唐先生是當代中國別樹一幟的散文家,稱讚唐先生的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詼諧、氣勢磅礡、妙趣橫生。夏志清先生還說,他的《胡適雜憶》所以比《李宗仁回憶錄》好,是因為不受口述的約束,能發揮寫作才華。

周策縱先生則說《胡適雜憶》把胡適寫的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缺點、也有讓人不喜歡的地方,一個非常真實的人物。但是你讀了《胡適雜憶》,在胡適的身上可以找到唐德剛。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太妙了,因為《胡適雜憶》裡的胡適,是唐德剛筆下的胡適,所以當然胡適身上可以找到唐德剛先生。

另外唐先生寫胡適的夫人江冬秀,筆觸很少,但是栩栩如生,寫的非常生動。江冬秀女士的英文並不是很好。有一天她在家裡,到廚房裡準備去做菜的時候,發現屋子裡有一個高個黑人。那個黑人大概是從窗子爬進來的。一般的女性碰到這個情形恐怕是大叫一聲或是趕快跑。她都沒有,她非常鎮定,快走到門口說go,用她會的一句英文講。go,那個黑人就go了,開了門走出去。唐先生這段各位可以在《胡適雜憶》裡看到,文白夾雜,還夾了英文,寫得很生動。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源義經是成吉思汗?

呂理州


源義經(1159-1189)是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的武將。他是源義朝的最小兒子,其母親常盤原為近衛天皇中宮九條院的侍婢,以千中選一的美貌著稱,後來成為源義朝的側室。源義經也是開啟鎌倉幕府源頼朝的異母弟。

1159年平治之亂時,源義經的父親源義朝被平清盛所敗,戰死。那時才2歲的源義經被母親抱著逃到深山,7歲時,他被寄養在鞍馬寺。22歲時,源義經第一次和從小各分東西的哥哥源頼朝見面,兩人感動得相擁而泣。1180年,哥哥源頼朝舉兵,源義經聽到消息後,投奔哥哥,在一之谷戰役時,義經率領精兵70騎,突襲平氏大本營,造成鎌倉軍大勝,源義經一戰成為人人皆知的英雄。最後兄弟終於聯手推翻平氏,報了父仇。

在打倒平氏的過程中,源義經是最大功臣。不料在沒有得到源賴朝的允許下,他私自接受後白河法皇授予的官位,引起源賴朝的不悅,此外,在討伐平氏時,源賴朝派梶原景時來當軍事顧問,可是源義經不聽梶原景時的意見,自下判斷,這也讓源賴朝不高興。並且,在討伐平氏時,源義經太過心急,結果讓安德天皇和二位尼姑跳海自殺,三種神器之中的神劍因而失蹤,這讓源賴朝失去很多籌碼。加上,源義經實在太得民眾人心,對源賴朝是一大威脅。總之最後兄弟兩人反目。源賴朝派兵襲擊源義經的宅邸,結果失敗,源義經得知下命令的竟然是他哥哥,便舉兵要打倒源賴朝。源賴朝派藤原泰衡討伐源義經,源義經打敗,最後逃無可逃,便先殺死妻子和4歲的女兒,然後自殺了斷,享年31歲。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平面設計》出版印刷小常識

YLC49.jpg

 

1.在歐洲首先引進活字印刷的是誰?

a) 古騰堡 b) 馬丁路德  c) 紐倫堡

 

2 .打字機使用的字體是?

a)  Times b)Courier c) Arial

 

3 .有價證券如鈔票、股票和郵票所採用的印刷方式是?

a).平版印刷  b).凸版印刷  c)凹版印刷 

 

4.誰發現白光是所有色彩的來源?

a) 哥白尼 b) 伽利略 c) 牛頓

 

5.光的三原色是哪三種顏色?

a) 紅綠藍 b)紅黃藍  c)紅綠黃 

 

6.萊卡相機是在哪一年發展出來的?

a) 1894 b) 1914 c) 1929

 

7.一張A3大小的紙可以裁成幾張A6的紙?

a) 2  b) 4  c) 8

 

8 .四色印刷CMYK的K代表?

a) 黑色 b) 藍色  c) 紅色

 

9.最早用活字印刷的聖經,使用的字體是?

a) 哥德體字 b)  羅馬體字  c) 花體字 

 

10.《閱讀平面設計》中文版由誰出版?

a) 遠流出版  b) 上流出版  c) 長流出版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首電影與書的二重奏

 文/吳家恆

 

義大利人克利斯多佛里(Bartolomeo Cristofori)在1700年造了一架「音量可強可弱的鍵盤樂器」(clavicembalo [or gravicembalo] col piano e forte),一般公認這是歷史上出現的第一架鋼琴。

它的特點,如同其名稱所明示,可以透過觸鍵力道的強弱,改變彈出來的音量。這個基因還留存在今天我們對鋼琴的稱呼piano──(義大利文的「弱」)──或是pianoforte(義大利文的「弱強」)。

今天的現代鋼琴和克利斯多佛里當年所做的鋼琴,在外型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內涵全然不同。經過像貝多芬這種大力敲擊、向極端音域探索的演奏者/作曲者,乃至之後如蕭邦、李斯特等鋼琴巨匠對音色、靈敏度的要求,鋼琴引入了許多工業革命的成果,經歷了一番脫胎換骨,到今天已經演化成一架由將近6000個零件組成的樂器。以致於今天所有製造、使用、調校鋼琴的人,所關切早已不是克利斯多佛里所標舉的力度變化,而是更細微的音準、音色等問題。

即使無從體會鋼琴音色有何細微變化的人,光從五、六千個零件,也可以有個概念,這中間的排列組合極為可觀,牽一髮動全身,動到任何一個零件,都可能改變鋼琴的音色。

就像在《我為琴狂》這部紀錄片裡頭,維也納史坦威的調音師克努佛有次跟一個日本調音師開了玩笑,這位日本調音師從一架鋼琴內部刮了一層厚厚的灰,拿給克努佛看。克努佛睜大了眼睛,故做驚訝地問:「你從哪裡弄來的?」

「從鋼琴裡。」日本調音師說。

「趕快放回去!」克努佛嚇他。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