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秦的對立面:一剛一柔

 N9052.jpg

 

秦國採用軍國主義的辦法吞併六國,與歷史上商湯伐桀、武王伐紂完全不同,所以,人們稱之為「暴秦」、虎狼之國。歷史和傳說之中,人們塑造了兩個典型人物站在秦始皇的對面。他們是:荊軻、孟姜女。

荊軻是一位勇士。其實,他的武功到底有多高,千古以來,有很多爭議,李白就歎息他「劍術疏」,但他的勇士形象是無可爭議的,司馬遷在寫他的傳記時,更重要的是讚揚他的俠義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主義。他作為一個劍客,本來與秦國是沒有什麼仇恨的。是燕太子丹受盡秦國侮辱、又面臨亡國的時刻,遍尋刺客以報仇,他稀裡糊塗被人推薦去當刺客的。

燕國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時,受盡凌辱,而國家的地盤也被秦國侵占很多。太子丹回國後,沒能像句踐一樣臥薪嘗膽、發憤圖強,而是結交了俠客荊軻,讓他去刺殺秦王,以雪己恨。太子丹將一個來燕國避難的秦王仇家殺了,把他的人頭和燕國的地圖給荊軻帶上,以進獻秦王作「幌子」,荊軻得以見秦王,而那圖裡,實際上卷藏著一把匕首。「圖窮匕首現」,荊軻奮起刺秦,結果給秦王掙脫。秦王顯然武功高強,荊軻先是被他斬斷了雙腿,繼而被秦王手下衛兵剁為肉醬。

我們不想評價荊軻刺秦的是是非非,而想看看他的「英雄主義」──一種中國傳統文化中較為缺乏的精神。第一,荊軻是俠客,救人危難是他的使命,他答應太子丹刺秦,並非為了抗秦之暴,他沒有政治主張,他只是按照一個俠客的原則行事。第二,他知道自己會失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但他「九死而未悔」,他是唱著「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高亢之歌,奔赴秦國的。這是英雄主義的最高體現。第三,直到臨死之前,仍然大義凜然,威武不屈,自始至終都沒有絲毫的懼色。

然而,荊軻的失敗,似乎也有他太英雄主義的原因:他想挾持秦王簽約。如果他真想只以刺秦為目的的話,應該在「圖窮匕首現」那一霎那間,「說時遲那時快」地拿起匕首來,一傢伙捅了秦王,則必然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秦王也就必死無疑,因為這匕首是用毒藥煎煮過的,只要劃破對方一點皮,就大功告成了。

他為什麼沒這樣做呢?因為他想:這天下,不唯太子丹恨秦王,六國貴族都恨秦王,自己的行為,還可以放大它的意義。

他這樣想,就暴露了英雄主義的兩大弱點:其一,自以為是,他根本沒想過,秦王也有武功,甚至這武功會超過他。英雄主義者怎麼會認為對方會超過自己呢?其二,他更沒想過,簽約在強權之下,是沒有用的。即便秦王被要挾而簽了約,則荊軻一轉身,他會立刻撕毀。英雄主義在強權和智謀之下,往往都是顯得幼稚可笑的。

相比於荊軻的「劍」,孟姜女的「淚」似乎更具威力。

俗話說,眼淚是女人最強大的武器,這在孟姜女的傳說裡找到了注腳。孟姜女是當時一位平民的妻子,她丈夫被秦始皇徵去築長城。我們說過了,秦始皇是不會搞「仁政」一套的,他既沒有動用輿論工具宣傳長城對保衛祖國的重大意義,教育民眾愛國;也沒有給服役者以較好的待遇。他的辦法只是「鞭子」,這與戰爭年代的軍國主義畢竟不同。因為當兵勇敢衝殺是可以領賞的,少者有現大洋;重者可以得爵位。所以,這些勞動者工作、生活狀態都太淒慘,精神上也苦不堪言。孟姜女的丈夫長年在長城建設工地,終於積勞成疾,累死了。孟姜女見丈夫久不歸來,便北上尋夫。在第一章裡我們說了,由於中國人不懂愛情、不會描寫愛情故事,故而孟姜女為什麼尋夫以及萬里尋夫的過程,不得而知。其實,這肯定是一篇偉大的愛情史詩。因為如果沒有足夠的恩愛、如果沒有愛情力量的支撐,孟姜女是不會決定去尋夫、也走不完那漫長而艱險的尋夫之路的。

但孟姜女到了長城後,得到的是她丈夫的死訊。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她丈夫的屍體被埋到了長城的牆體裡了,她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如此堅固的長城,既不能夠、也不容許她推倒。無奈之下,她只有放聲痛哭。孟姜女的那一場哭,可謂是中國文化史上「第一哭」:因為她哭倒了長城八百里!這樣,她丈夫的屍體便找到了。

在這個傳說裡,人們想摧毀暴政統治的理想昭然若揭:長城是帝國的象徵、是暴政統治的象徵、是帝國政權的象徵。帝國的人民都像孟姜女的丈夫一樣,生時被驅使著,為帝國、為統治者、為暴政政權做艱辛的勞作;死了就被埋葬在它的巨大身軀下,無影無蹤。(本文摘自《非議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