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平面設計》文字篇-德國花體字和黑體字

 

德國花體字

2010-11-04_102645.jpg

相較於古典字體在羅馬文化國家是主要字體,在西元十二世紀的中歐和北歐,花體字的發展越來越蓬勃。就像古典字體是從石匠的雕鑿技法演變而來,花體字則要歸功於羽毛筆字的揚動。花體字並不是幾何構造的,而是具有繪畫風格的。

花體字的小寫字母要回溯到卡洛林體和歌德體(gotisch)的小寫字母,這是種快速而緊密相連的字體。它主要的特徵是上下兩端的菱形破折的部分筆觸,源自羽毛書寫的筆觸,而取代古典字體的圓滑形態,因此也被稱為破折體。此外,花體字的大寫字母也呈現圓形的筆觸,尤其醒目的是被稱為象鼻的大寫字母的擺盪。

在德國,花體字維持了幾百年主要字體的地位,而且很快就被當成德文字體。古騰堡的第一個活體鉛字就是花體字。他的四十二行聖經所使用的是紋理體(Textura),為了保持聖經的手寫特色,他發展了許多特殊符號。在納粹第三帝國時,花體字因為它的地區侷限性,不再適合於納粹的超級強國幻夢,被視為不合時宜,因而在1941年被廢除。目前這種字體被視作過時的字體,就像有個用花體字的廠牌名稱「古老的阿斯巴賀」(AsbachUralt)所體現的。它現在主要當作「凸顯體」,也就是在要強調某些特定訊息的時候運用。許多酒類、啤酒和葡萄酒製造商使用花體字,以強調他們的企業傳統,他們的製造經驗,以及他們產品的高品質。在許多不同的大報抬頭上,花體字依然存活至今。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K唐博與史景遷筆下的康熙

文/吳家恆


中國大陸年輕歷史學者唐博以第一人稱的筆法、回憶錄的形式,寫了《清朝權臣回憶錄》、《清朝疆臣回憶錄》和《清朝皇帝回憶錄》,雖然不是首創先例,但也頗讓讀者一新耳目。

清朝十一帝(最後的宣統只以小傳處理)有如接受口述歷史訪談一般,輪番上陣,一一述說自己的生平,的確相當新鮮,也能傳達一位清史學者對清朝的感受:

在中國所有的王朝中,清代對我們今天的生活影響最大、最深遠。而由於制度的原因,清代的皇帝群體始終處於強勢地位。他們接受國家最優質的皇家教育,他們是中國最勤政的皇帝群體。

        唐博書寫這群「國家領導人」,像是康熙,「決不會想過,幾百年後,會有人以他的口吻,替他回憶曾經發生在那段崢嶸歲月的故事,並且將他的內心世界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展現給後人。而這段回憶,不僅侷限於1662-1722年,而且延展至整個清朝,從努爾哈赤到光緒。」

        唐博這話說得很豪邁,但嚴格來說,只成立了一半,因為在唐博之前,史景遷早在1974年就出版Emperor of China: Self-portrait of K’ang-hsi,簡體版《中國皇帝  康熙自畫像》在2001年出版,繁體版《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則在2005年出版。

        史景遷在序言中表示:

        在風格、架構方面實驗良久之後,我決定透過康熙之口、以自傳體的形式來剪裁各項素材。……在本書中,我盡可能忠於史料記載的康熙語言,僅摘選能真實呈現康熙觀點的用語、詞彙、段落,而不刻意加油添醋。

         若是把史景遷和唐博筆下的康熙相比,甚至把簡體、繁體呈現的史景遷書寫的康熙相比,會是一件饒負趣味、且能讓人大開眼界的事。

         只要比較一下簡、繁版《康熙》的開頭,就可看出其間的差異有多大。翻開簡版《康熙》的正文,會看到這段文字:

         在遙遠的北部荒疆,生活著一群野鵝,這群小有名氣的的野鵝,在嚴冬來臨中國之前,飛離北疆而抵達中國。邊境上的衛士常以它們作為嚴寒即將來臨的標誌。我也曾抓到一些,把它們蓄養在暢春苑的水邊,它們因之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

         這段文字相當平淡,也說不上什麼文采。我們來看看繁體版的《康熙》:

         塞外極遠處,有白雁罕為人知,霜未降即飛入關內,邊關守將視之為霜降徵兆。朕將之豢養於暢春園水塘側,任其飲喙自如。

         不僅文體肥瘦有別,文氣精粗也有高下之分。「朕將之豢養於暢春園水塘側,任其飲喙自如」是何等帝王氣象,「我也曾抓到一些,把它們蓄養在暢春苑的水邊,它們因之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則是味同嚼蠟。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康熙回憶錄

N9055.jpg

鰲拜被押解下去了。望著他的背影,我似乎看到了先皇的背影。鰲拜畢竟是先皇的功臣啊!我知道鰲拜不可能篡奪我的皇位,但是他為什麼如此跋扈呢?

思忖良久,我終於明白了,他不希望我走父皇的老路。父皇推行了很多漢化政策,在鰲拜這裡都被廢除了。鰲拜的良苦用心我也很清楚,他不希望大清做第二個金朝。他希望大清能夠保留滿族的優良傳統,別因為學習了漢族文化,而變得更加腐化墮落。為此,他不僅在官職的分配上基本傾向滿洲貴族,而且要用酷刑鎮壓江南的漢族知識分子,讓他們害怕,讓他們屈服。

父皇剛剛駕崩,蘇州府堂設置父皇靈位,所有官員齊聚,哭臨三日。然而,蘇州府下屬的吳縣知縣任維初貪贓枉法,激起民憤,有幾個讀書人衝進文廟,鳴鐘擊鼓,還有上千人湧入拜祭父皇的府堂。地方官認為他們此舉驚擾了先帝之靈,罪大惡極,就抓了十八個書生,擬斬立決。鰲拜等人代表我批准了這個判決。是為「哭廟案」。

蘇州等府因戰亂多年,經濟尚未恢復,富戶尚且貧困,賦稅積欠較多。哭廟案爆發兩個月後,鰲拜等人下令清查,規定凡抗糧不納,均從重治罪。結果有上萬名士紳因此而丟掉功名和官銜。甚至一名進士僅欠稅一釐,也被革除功名。是為「奏銷案」。

吳興朱國楨私撰《明史》,藏於家中,由於家道中衰,子孫就將該書稿出售。浙江富豪莊氏購得此稿,廣聘名士將其增補刊出。由於書中出現諸如貶低「七大恨」、直呼清朝先祖名諱、奉南明為正朔等多處「悖逆」忌諱之處,被人揭發,層層上報,事態越發嚴重。最後四輔臣以我的名義,將莊、朱兩家以及為該書刊印、作序、校訂、編撰者的家庭裡十五歲以上者七十人全部斬決,其中十八人凌遲處死,妻妾及十五歲以下者被流放為奴。大批江南漢族知識分子受到牽連。是為「明史案」。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丟棄老人與殺嬰

文/呂理州

 

日本自古便有丟棄老人的傳說。日本有一部在坎城影展得獎的電影「楢山節考」就是以此為主題的電影。為甚麼要丟棄老人呢?因為在古代農業社會,生產物往往不夠大家吃,沒有生產力,只消費的老人就必須結束生命,讓其他年輕人活下去。有時後稅賦太重或者農作歉收,也不得不丟棄老人。當然所謂丟棄老人,並不是把老人隨便丟到街上,而是把老人(通常是自己的父母親)揹到深山裡,然後年輕人自己回來,讓老人在山中自生自自滅。老人們覺得餓死比較痛苦,冷死比較痛快,所以一看到下雪,就說︰「太好了!太好了!」「楢山節考」裡就有這幕場景(在電影中,按照村裡規定,每個人活到70歲,就得由兒子揹到深山去等死。)。

丟棄老人的習俗其實不只限於日本,各國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現象,尤其碰到戰爭,糧食不足時,首遭犧牲的就是老人和幼兒。所羅門法認為這種行為不違法,羅馬法把丟不丟棄幼兒的選擇交給父親決定。

儒家思想傳到日本後,日本人開始有敬老的觀念,可是在山間村落,丟棄老人的習俗仍舊持續,因為太貧困了。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德剛與口述歷史》文學的唐德剛

文/王渝 

 

YLD13.jpg唐德剛先生是著名的史學家,而我和唐先生的接觸則多是他文學的一面。我們常說「文史不分 家」。曹聚仁先生更說「文學和歷史,在中國是孿生姊妹」,認為學藝出於史學。他舉出自司馬遷〈項羽本紀〉的戲曲「霸王別姬」作為力證。

胡菊人先生也說,唐德剛和太史公一樣是史學家亦是文學家。他說,從寫小說的角度看,唐先生善寫人物,非常生動。他舉〈我的女上司〉為例。周策縱先生稱唐先生的散文「如行雲流水,明珠走盤」。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先生則說他是「當代中國別樹一幟的散文家」,稱讚他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詼諧、氣勢極盛和妙趣橫生。夏先生還說,他的《胡適雜憶》之所以比《李宗仁回憶錄》好,是因為不受口述的約束,得以發揮文學的才華。

唐先生對於文學是始終未曾忘情。當他登上赴美的洋船,在船上就發出了「旅美通訊」,第一篇是〈一條梯子的距離〉。後來他的詩作、散文和短篇小說不斷發表於北美的刊物:林太乙主編的《天風》,留學生創辦的《海外論壇》和華文報紙的副刊。八○年代後期,他甚至完成一部長篇小說《戰爭與愛情》。至於他的〈梅蘭芳傳稿〉和《胡適雜憶》都曾轟動一時,至今仍為讀者津津樂道。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百年滄桑:

從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蔡福記」樂器的收藏看「蔡福記」樂器廠的經營變化(1904~2009)

文/李環  

O2072.jpg

 

「蔡福記」樂器廠是香港目前唯一一家從事中、西樂器製造的本土樂器製 造廠,開業至今,共歷三代經營。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收藏共34件「蔡福記」樂器,包括揚琴1件,月琴3件,古琴3件,琵琶5件,胡琴類樂器9件,箏13件,其中部份於2001年購入。經過收藏紀錄整理及實物考察,筆者發現,於2001年向「蔡福記」購入的這批樂器,無論從製作材質、製作工藝,還是從樂器價格、歷史年限考慮,都具極高收藏價值。2001年之前購買的「蔡福記」樂器品種多樣,除了有高普及性的中國民間樂器,如二胡、笛子、古箏、揚琴之外,還有廣東音樂和潮州音樂用的地方特色樂器,如椰胡、高胡、大冇胡、二絃等。在2001年購買的「蔡福記」樂器中,普及性高的民間樂器明顯減少,地方性民間樂器幾乎沒有,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一定歷史和收藏價值的樂器如琵琶、古琴。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bout John Grisham

 

2010-10-18_093906.jpg

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

  一九五五年生於美國阿肯色州。密西西比大學法學院畢業,曾任執業律師、州議員。現居美國維吉尼亞和密西西比州。從小家貧的葛里遜曾夢想成為職棒球員,爾後興趣漸漸轉向文學。在近乎十年的法界生涯中,葛里遜看遍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案件,並利用公餘將其轉化為小說養分。一九八七年寫完第一本小說《殺戮時刻》(A Time to Kill)後,出版社反應冷淡,他卻未放

棄,繼續寫第二本小說《黑色豪門企業》(The Firm),結果一炮而紅。走紅之後,葛里遜辭去法界工作,成為專職作家,平日仍醉心於棒球運動。

  葛里遜擅長描寫法庭與人性,迄今著有二十餘本小說,本本暢銷,堪稱排行榜上的常勝軍,其中十一部小說曾改編為電影。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二十九種語言,全球的銷售量超過兩億三千五百萬冊冊,曾被《出版人週刊》譽為「九○年代最暢銷的小說家」,而與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並稱美國「暢銷書四大天王」,也創造了「小說還在寫,電影就決定開拍」的這一「好萊塢影視出版」生產模式。

其官方網站為:http://www.jgrisham.com。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平面設計》文字篇-古典字體

YLC49.jpg 

古典字體

在西方的字體運用方面,可分為三大字體家族:古典字體Antiqua、德國花體字(F r a k t u r)以及黑體字(Grotesk)。書寫體在商業運用當中並不重要。

在今日,許多機械印刷所使用的古典字體,可回溯到幾百年前字形設計者的設計。這些字形雖然不斷改變,以適應日新月異的排字技巧,它的構造特色基本上卻都還保留著。

拉丁古典字體的原始形態是從圖像字體的早期形態——象形文字、古日耳曼字體、希臘碑刻字,還有羅馬的碑銘體而來。它們在西方是最古老的,具有大小寫字母的完整字形。

大寫字母直接從羅馬方塊大寫字母演變而來,而小寫字母則是從卡洛林小寫字體轉變而來,然而它們的本源同樣是羅馬人的字體。

因此經過兩千年來,古典字體就它的基本形式而言並沒有改變。它是結構化(圓體)的字體,以線條、圓形、四角和三角形為基礎。

和其他字體相較之下,具有明顯區別特徵的是所謂的襯線體(Serifen),因此古典字體也被稱為襯線體字。襯線體也是羅馬遺風,乃是因為將字母刻在石頭上的技巧而來。為了讓鑿子的搥打乾淨俐落地界定,直線會用一個T字形的橫斲收尾,襯線體因此也被稱為端線。

古典字體的特徵在於它的字型呈現出襯線,襯線是T字形的尾端線條。傳統的古典字體主要是「古老的」字體,第一眼幾乎看不出它們的差異所在。然而如果更仔細觀察每個單一字母,就會辨識出明顯的區別。

2010-10-14_175521.jpg2010-10-14_175554.jpg  

古典字型是結構化(圓體)的字體:線條、圓形、四角和三角形。

古典字體也稱為襯線體:襯線是小的末端筆劃,或是界定古典字體字母的頂端和底部它源自羅馬石刻文字製作的鑿刻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嘉慶回憶錄

N9055.jpg


先看看父皇給我留下了什麼樣的家底吧。

父皇留下的,是一個疆域廣闊的大帝國,我可以不必開疆拓土,馬上治國;父皇留下的,是一群三緘其口的大臣,他們都知道文字獄的威力,噤若寒蟬,一臉奴才像,我可以不必擔心有大臣會謀反;父皇留下的,是一堆回味悠長的統治術,我可以安心使用而不必自我創造了;父皇留下的,是一臺運轉正常的國家機器,我可以不必發明什麼新鮮制度了。總之,我只需要做一個稱職的守成之君即可。

再看看父皇留下的這個家底的另一面吧。

父皇留下的,是一個風氣霉爛的官僚王朝,皇帝貪婪無度,大臣相互攀比,書吏上下其手,百姓最終倒楣。僅和珅的家產,估值就達數千萬兩白銀;和府所藏的稀世珍寶,有的連皇帝都不曾見過。一些書吏竟然也敢貪汙和挪用數萬兩白銀。父皇留下的,是一個問題叢生的災難王朝,黃河淤積嚴重,連年決口,撥巨款不足以整治,嚴重威脅漕運安全;河道總督手握巨款,中飽私囊,日擲千金,原本清苦的河官反倒成了肥差;各項開支越來越大,賦稅卻不見增加,戶部存銀直線下降,朝廷隨時面臨財政風險;收入銳減,開源節流,百姓負擔加重,旗人生計艱難,怨聲載道;物價上漲,養廉銀標準未變,官員的實際收入減少,只有把黑手伸向百姓;大筆軍費被將官挪用,武器得不到改善,軍備更加廢弛,官軍戰鬥力更加低下。父皇留下的,是一個硝煙四起的風雨王朝,在人口、物價俱漲,人多地少的現實背景下,衣食無著的川楚流民,在白蓮教的鼓動下紛紛起義,中原地區狼煙四起,中國腹地民心騷動,派去彈壓的官軍連戰連敗,被俘的起義軍首領王三槐,在供詞中聲稱起義實為「官逼民反」。帝國要求我挺身而出,不僅要做守成之君,更要做中興皇帝。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德剛與口述歷史》代序 

典範長存:勤學善問、能言善言的唐德剛 

文/于仁秋


201.jpg

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首期學刊尚未編定,我們的導師、本會創始人唐德剛教 授卻已逝世。 原來我們計劃,以首期學刊慶祝唐德剛教授的九十大壽,不幸唐教授在二○○九年十月逝世,於是改為出版紀念他的專集。唐教授是中國近、現代口述史研究的主要開拓者,用我們口述史學會編輯的專集來紀念他,自然最合適不過。非常幸運的是,本會同仁古蒼林先生已將數年前他對唐教授的口述歷史訪問稿整理好,使我們得以將這篇寶貴的文稿為本集重頭文章刊出,以這種獨特而又再親切不過的方式來紀念唐教授。唐教授生前曾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對李宗仁、張學良、胡適、顧維鈞等歷史人物進行口述史訪問,寫出《李宗仁回憶錄》、《胡適口述自傳》等傳世名著,為後輩留下從事口述史研究的典範之作。他老人家晚年又欣然同意對他自己做口述史訪問,誠實而又興趣盎然地回憶他的一生,給後輩留下又一典範。唐教授曾多次強調,口述史應記錄「正史」上看不到的、生動具體的生活細節和個人感受。我們讀古蒼林先生整理的唐教授口述史訪問錄,便處處看得到這種寶貴的、生動的生活細節和獨特的感受;我們讀這篇訪問錄,既看到唐教授的「人」,也在字裡行間體會得出他這位口述史開拓者的「技」,對照回想唐教授生前對我們的言傳身教,不由得倍加懷念他。

唐教授和五四運動的領軍人物胡適之先生有特殊而親密的關係;在胡適之先生的晚年,唐教授獲得特別的機緣,與胡適之先生過從甚密,對他有直接的觀察。胡適之先生逝世許多年後,人們對他又有了興趣,想知道他、了解他;唐教授綜合自己多年的觀察和思考,對年輕一代提出建議,如欲了解、理解胡適思想的發展及其在現代中國的影響,可以不讀那幾十年積累下來幾可稱之為汗牛充棟的「胡適研究」專著、專集,但必須讀胡適的《四十自述》及唐教授整理的《胡適口述自傳》。唐教授說,這是「以經讀經」,最簡捷直湊而又切實可靠的求學途徑。我覺得,唐教授建議提倡的「以經讀經」法,正好可以用在他自己身上。唐教授現在已經作古,紀念他的文章不斷湧出,可是要想對唐教授的學術成就、真知灼見、獨特的文字風格有所認識和體會,還是要「以經讀經」,讀他的《胡適口述自傳》、《李宗仁回憶錄》、《胡適雜憶》、《晚清七十年》,以及他的其他文字和口述回憶錄。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