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平面設計》文字篇-德國花體字和黑體字
德國花體字
相較於古典字體在羅馬文化國家是主要字體,在西元十二世紀的中歐和北歐,花體字的發展越來越蓬勃。就像古典字體是從石匠的雕鑿技法演變而來,花體字則要歸功於羽毛筆字的揚動。花體字並不是幾何構造的,而是具有繪畫風格的。
花體字的小寫字母要回溯到卡洛林體和歌德體(gotisch)的小寫字母,這是種快速而緊密相連的字體。它主要的特徵是上下兩端的菱形破折的部分筆觸,源自羽毛書寫的筆觸,而取代古典字體的圓滑形態,因此也被稱為破折體。此外,花體字的大寫字母也呈現圓形的筆觸,尤其醒目的是被稱為象鼻的大寫字母的擺盪。
在德國,花體字維持了幾百年主要字體的地位,而且很快就被當成德文字體。古騰堡的第一個活體鉛字就是花體字。他的四十二行聖經所使用的是紋理體(Textura),為了保持聖經的手寫特色,他發展了許多特殊符號。在納粹第三帝國時,花體字因為它的地區侷限性,不再適合於納粹的超級強國幻夢,被視為不合時宜,因而在1941年被廢除。目前這種字體被視作過時的字體,就像有個用花體字的廠牌名稱「古老的阿斯巴賀」(AsbachUralt)所體現的。它現在主要當作「凸顯體」,也就是在要強調某些特定訊息的時候運用。許多酒類、啤酒和葡萄酒製造商使用花體字,以強調他們的企業傳統,他們的製造經驗,以及他們產品的高品質。在許多不同的大報抬頭上,花體字依然存活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