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裡的生命情懷
元四大家的倪雲林曾如此說自己:「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寫胸中逸氣耳!」一語道盡了文人畫的基點――筆墨情性。原來,畫家所寫主要不在客觀的山川,而在生命寄懷、胸中丘壑。
筆墨情性,音樂亦然。中國音樂不求形式之完整,不泥客觀之法則,卻在下指落弦、行腔轉韻間,直抒生命之所寄,於是,不言文化懷抱,不談生命情懷,就難以言中國音樂,而中國樂器之富於生命性格,如古琴/高士,琵琶/俠客,笛/書生,箏/兒女,胡琴/常民也因之而立。
本講座以此涉入,就「感時興懷」、「溶於大化」、「諦觀有情」三個主題分別引介相關樂曲,以人文為基點作音樂之領略,也從音樂的特質涉入中國文化之體會。
三個主題分別與儒釋道三家有關。本來,儒家並不富於藝術性,但儒者的命運卻帶來一定的人生詠嘆,這類作品有「塞上曲」、「幽蘭」等;道家則極富藝術性,影響主要在山水的寄情及道法自然的領略,這類作品有「流水」、「春江花月夜」等;佛家對藝術的影響主要則透過禪作意境的提昇,並以悲憫之情作音樂對人間的終極關懷,這類作品有「月兒高」、「二泉映月」等。
當然,歷史中的三家本自交涉,因此,也有樂曲得兼兩、三家者,而中國音樂既富於彈性,不同人在相同樂曲也自有不同的三家掌握,但無論如何,在生命情性裡共鳴仍是中國音樂存在的基點。
課程大綱
一、感時興懷(一)
二、感時興懷(二)
三、溶於大化(一)
四、溶於大化(二)
五、諦觀有情(一)
六、諦觀有情(二)
課程講師
林谷芳老師
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現任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著作《諦觀有情》、《歸零》、《畫禪》、《千峰映月》、《兩刄相交》等。
召集「忘樂小集」,以實際演出製作,彰顯民間音樂之生活性與文人音樂之生命性。
課程訊息
2011/06/09 - 07/14,週四晚上7-9點
6堂課2000元,學生優惠價1200元。
電話報名02-23965505*114
網路報名www.hfec.org.tw
地址
洪建全基金會敏隆講堂(台北市羅斯福路2段9號12樓,古亭捷運站6號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