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術面面觀》張儀 自信過人
英‧赫茲里特〈論性格〉:「自信心有多強,能力就有多強。」
文/陳正榮
引子
一個人活著,是為了追求生活目標,而其後盾乃在於自信。
「愚公移山」是寓言,卻不是笑話。山再高,土再多,也是有限的,自信卻是無邊無盡的力量。
戰國時期由於周王室權力式微,諸侯競起,各自以富國強兵為發展的目標,封建時代舊有的階層觀念,以及一元化的政教意識都漸次鬆動。於是平民百姓也可能成為公侯將相,只要有才學有智能,各國都可能爭相延攬。
一國之君設定的目標是富國強兵,稱霸天下;一介策士設定的目標是位高祿厚,名利雙收。所以,這個時代是混亂的、功利的,卻也同時提供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機會,只要一個人有能力,自然就可以闖出一番天地。
張儀就是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張儀(約卒於公元前三○九年)是魏國貴族的後代,公元前三二八年任秦惠王之宰相。執政時曾迫使魏國獻上郡,並助秦惠王瓦解齊、楚聯盟,奪取楚國漢中的土地,為秦國稱霸中原的目標奠下了厚實的基礎。
而張儀到底有什麼樣的人格特質?他又如何處理困境?如何面對自己的行為目標呢?
故事
張儀原先曾與蘇秦一起師事鬼谷先生,蘇秦自以為不如張儀。
張儀學成之後,游說諸侯。他曾經陪同楚國宰相宴飲,事後楚國宰相發現遺失了玉璧,楚相的門下客猜測是張儀幹的,就對楚相說:「張儀貧賤,品行不佳,一定是他偷了相君的玉璧。」
於是他們就抓住張儀,將他鞭笞了數百下,但張儀始終不承認,他們也只好把張儀釋放了。
張儀回家之後,他的妻子哀聲嘆氣地說:「唉!你要是不讀書,不游說諸侯,哪會有這種恥辱呢?」
張儀卻岔開話題,對著妻子說:「妳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
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啊!」
張儀說:「那就夠了!」(《史記‧張儀列傳》)
解說
這一段故事寫的不是張儀叱吒風雲、宰制諸侯的一面,而是他在功成名就之前的故事。他面對困阨,表現得毫不氣餒、沮喪,反而自信滿懷,似乎未來的世界即將在他三寸不爛之舌底下俯首帖耳,任他塗抹,任他雕塑。
這不是方術或謀略,而是情緒管理的功夫。
人類的智能是多樣化的,心理學家嘉納認為人有人際智能與內省智能,所謂人際智能是指能夠認知他人的情緒、動機,並做出適切的反應;所謂內省智能則是能夠認知自己的感覺,能夠分辨輕重緩急,並作為自己行事的依據。
嘉納固然是以「認知」為出發點,但他所謂的人際智能與內省智能,顯然已側重在情緒管理的能力上。
而耶魯的心理學家沙洛維更進一步將情緒管理的能力獨立看待,並且擴充成為認識自身情緒、妥善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管理人際關係等五種能力。而這些能力就是所謂的EQ。
現在,我們就藉著以上的基礎來辨析張儀的EQ。
1.有威武不屈的意志。在受他人誣陷而又無力申辯的情況下,他唯有秉持絕不屈打成招的意志。
2.能分辨情緒的輕重緩急。他受到誤解,受到鞭笞,但事後的反應卻不是憤怒,更不是想報仇; 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君子報仇三年不晚,在未有優勢的能力之前,小不忍則亂大謀。
3.具有充分的自信。在他受辱之後,妻子百般不忍,但他卻心平如鏡,充分認知自己的能力;在 確定自己的舌頭還在時,十二萬分的自信心早已流溢而出,化為周匝一身的光芒,這是刀槍不 入的鐵布衫,更是他日後鯉躍龍門,掌握秦國權柄,並且穿梭各國,折衝樽俎的最佳保證。
「自信心有多強,能力就有多強。」確實如此。
*《話術面面觀》2011年1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