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家恆    

鋼琴課封面 s2.jpg

    今年是蕭邦誕生兩百週年紀念,許多音樂會、書籍也都紛紛出籠,嚴格說起來,英文版於2008年問世的《鋼琴課》(Grand Obsession並不算應景作品,雖然,這本書與蕭邦也有關連。

     《鋼琴課》的作者裴莉‧奈茲(Perri Knize)是個替美國幾家大媒體寫稿的記者,住在蒙大拿。父親曾是個交響樂團的職業樂手,後來迫於生計而改行。古典音樂對於裴莉來說,既是恩典,也是折磨。音樂夢受挫的父親,自然把音樂的訓練轉嫁到女兒身上,因此為裴莉的好耳力打下基礎,但是,父親的嚴厲也是她挫折的來源,而裴莉想學鋼琴的念頭與父親的期望不合,於是,學鋼琴就成了裴莉一直沒有實現的夢想。 

      後來,裴莉念了新聞,成為記者,中間也有幾年去學音樂,但音樂並不是她追求的重心。四十三歲那年,一次在開車途中偶然聽了魯賓斯坦彈的蕭邦圓舞曲,一下觸動她的心底:她已經到了中年,現實的折磨與打擊,使得許多年少的夢想逐漸退燒。但是,她還有個夢其實還沒熄滅──學鋼琴。她可以置之不理,任其自滅;或是安慰自己,等過幾年,有時間再學。

      或許是因為絕美的蒙大拿秋天景色,或許是由於蕭邦的音樂,裴莉決定不要讓自己後悔,也不再等待。她開始學鋼琴。

      蕭邦的圓舞曲之於裴莉所起的作用,類似瑪德蓮蛋糕之於普魯斯特,都開啟了記憶的一道門扉。蕭邦為裴莉所開啟的,是一股極大的衝動,要在太陽開始西斜之際,好好利用午後的陽光。

 


整本《鋼琴課》講的就是裴莉學鋼琴,乃至挑一架與自己契合的鋼琴的過程。這個過程遠比裴莉想得艱辛,其實也遠比讀者想得艱辛。也難怪英文書名叫做Grand Obsession。裴莉對於聲音的挑剔,簡直已經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正是這種挑剔和癡迷,把讀者帶到一個未知的經驗領域。

      一般想到蕭邦,是他寫的柔美夜曲,是德拉克洛瓦所畫的肖像。一般也多會同意,蕭邦的音樂和形象,缺乏陽剛的力道。但是,蕭邦音樂的力道,超乎想像。在電影《戰略殺手》中,一個飽受戰亂、至親死別之苦的塞爾維亞人,最後決定利用他聯合國代表的身份,想把核子彈頭帶到美國,在曼哈頓鬧區引爆。他認為唯有如此,才能戳破西方面對塞爾維亞問題的冷漠與偽善,讓西方感受到他的痛苦。

      電影中這個塞爾維亞人登場時,是在教一個小女孩彈鋼琴,彈的是蕭邦的f小調夜曲小女孩彈了幾小節,老師說,不是這樣的,然後他坐下來示範,彈了第一句,他說,這是喜悅,同樣的樂句重複了一次,「這是悲傷,」他說。

        用蕭邦的夜曲來刻劃角色,非常高明。既有東歐音樂的文化關連,而且,蕭邦的音樂也的確同時蘊含著喜悅與悲傷,讓人入迷。這個橋段為之後的帶核彈去炸紐約的瘋狂行徑,提供了情感上的合理解釋。

        如果說,《戰略殺手》純粹是虛構的電影,那麼,我們可以看看《戰地琴人》,這講的是波蘭鋼琴家席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的故事,羅曼波蘭斯基拍成電影。基本上,這部電影的架構是一個鋼琴家彈完蕭邦夜曲的故事(http://www.youtube.com/watch?v=DX-oATJzdOI。電影的開始,是鋼琴家在華沙電台彈蕭邦升c小調夜曲,一曲未竟,德軍的砲火襲來。這是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軍以「閃電戰術」佔領波蘭,揭開了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序幕。

       席皮爾曼這首蕭邦的夜曲也就沒彈完。身為猶太人的他,之後的命運就如一般能在歷史書上讀到的:華沙有為數龐大的猶太人,德軍先是把猶太人集中在華沙的特定區域,築起高牆,繼而送到各處的集中營。席皮爾曼在這過程中逃過一劫,像是老鼠般住在華沙,直到一天晚上出來覓食,被一個德軍軍官發現。

      羅曼波蘭斯基把這個段落拍得極為細膩動人。當這軍官問他是誰時,席皮爾曼說,Ich bin…(我是),話說一半又打住,囁嚅說道:Ich war ein pianist(我以前是個鋼琴家)。從Ich binIch war,只是一瞬之間,但卻轉過無數念頭。昔日鋼琴家的風光早已不再,為了存活,他不能發出一點聲響。席皮爾曼本來是必須透過音樂才能彰顯他的存在,但如今,他被迫靜默,已經不能算是音樂家。那是從前,是第一人稱過去式,ich war

      更精彩的是,德軍軍官不信這個衣衫襤褸的人是鋼琴家,要他現場彈奏。結果席皮爾曼彈了蕭邦的第一號敘事曲。敘事曲本為文學的形式,在十九世紀的歐洲的流行與蘇格蘭頗有關係,所敘述的主題常與謀殺有關,風格陰鬱晦暗。蕭邦的敘事曲也有相應的表現,華麗狂放而熾烈,彷彿這個猶太人把他滿心的痛苦、疑問透過音樂,對這德國軍官傾洩而出。

      這首蕭邦的敘事曲救了席皮爾曼一命。德國軍官不但饒他不死,還提供他食物,此時俄軍已經打到華沙城外,戰爭就快結束,此時殺這猶太鋼琴家,何必?

      戰後,席皮爾曼回到華沙廣播電台,又彈同一首蕭邦夜曲,音樂聽來清新依舊,但是六年過去,打了一場戰爭,人事全非。曾經被德軍追捕的羅曼波蘭斯基似在呈現戰爭的恐怖與荒謬。從另一方面來看,《戰地琴人》和《鋼琴課》也都說明了音樂──尤其是蕭邦──的強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