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00001.jpg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的《台灣的未來》(Untying the Knot),出版之後上了誠品的暢銷書排行榜。任何作者總是樂於聽到自己的書受到歡迎,所以上榜的消息一傳來,我就寫了信告訴卜睿哲博士,並且在見面時當面恭喜他。

林中斌教授形容臉上「總帶著一絲憂戚」的卜睿哲博士面露微笑,說他要把這個消息告訴孫子,因為他從沒想過自己的書會上排行榜。

卜睿哲的書理應受到台灣的重視,而台灣的讀者也有理由好好看待卜睿哲的這本書。一個美國涉台事務的重要官員從架構面來看待台灣的主權問題,意義何在?

卜睿哲擔任AIT理事主席是在柯林頓政府期間,這也是美中台關係發生劇烈變化的階段。中國大陸在八九年天安門之後,在國際間幾乎處於孤立的狀況。蘇聯的解體更是讓中共高層以為共產主義已經走到窮途末路。而台灣那幾年則是在強人之後,李登輝總統的作為和台灣的民主化受到國際讚揚。
但是柯林頓政府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把中國納入全球貿易體系,繼踵台商、港商把製造業移到中國大陸。今天台灣、美國和其他國家在經濟上依賴中國的格局,在此成形。

不出數年,「中國崛起」成為熱烈討論的話題。按照西方傳統的思維,國際間的均勢一旦因新興強權崛起而被破壞,往往會引發可觀的軍事衝突。普魯士的崛起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而日本維新則引發了東亞戰爭。中國一旦崛起,美國霸權地位遭受挑戰,會不會以戰爭收場?如果美中終須一戰,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按照卜睿哲在書中的分析,中美若是發生軍事衝突,最可能的原因是台灣。這個想法在《台灣的未來》出版後的這五年,應該並沒有什麼改變,因為卜睿哲這次訪台,仍然如此表示。

類似的想法,在謝淑麗的《脆弱的強權》中,做了完整的分析:中國如果已經崛起為強權,那麼這個強權有什麼樣的特色?更重要的是,有什麼弱點。

謝淑麗的結論別出心裁,中國即使成為「超級強權」(superpower),那也是脆弱的(fragile)。十九世紀的中國是「積弱不振」(weak),今天的中國雖然已經大不相同,但有很多罩門,因此仍然是脆弱的。

照謝淑麗的看法,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的整體戰力還沒辦法與美國匹敵,但是在亞洲區域,中國可以成為與美國勢均力敵的區域強權,同時,在一些議題上(例如北韓),具有關鍵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中國雖然在軍力、經濟力的表現讓世人刮目相看,但是中國以犧牲環境與基本人權所換取的高速成長,已經在內部蓄積了很大的壓力。中國目前是以經濟成長、高壓統治、民族主義來維繫統治的有效性,但一旦經濟成長減緩、威嚇力量難以收效或是民族意識受到挑戰,都可能造成強權的傾頹。不管是謝淑麗或卜睿哲,都擔心中國在某些部分的脆弱和某些部分的強大會演變成一發難以收拾的兵災。

這是卜睿哲為何分析兩岸主權之爭的原因。台灣對中國大陸並無軍事威脅,而是政治威脅。對此政治威脅,中國大陸保留武力回應的選項。所謂的政治威脅,也就是台灣的地位;而台灣主權的界定,就成了所有議題的核心。

「台灣的主權」,台灣每個政治人物隨時都可脫口而出,大陸的政治人物,則完全迴避這個名詞。不管是掛在嘴上或避而不談,都是放在「認同」的層次來看待。卜睿哲看待台灣的主權,則不做此想,而是將之視為一個動態系統來看,其中牽涉三個層次:

一、 台灣的內部局勢
二、 中國大陸的內部局勢
三、 美國的內部局勢

這三個層次之間又彼此互動,形成美─中、中─台、台─美,以及美中台幾個不同的層次。一旦從這個角度來看問題,就很難歸因為簡單的因果關係。民族主義與認同,需要簡化的因果關係,需要知道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但是在一個動態系統中,往往很難做此認定。

所以,卜睿哲的書不是在告訴讀者:如果台海生事,美國會不會出兵保護台灣,也不是在警告中國,而是做一件很多台灣讀者不願意做的事:理性思考。

6110卜睿哲專訪.jpg這正是卜睿哲的強項:頭腦清楚,敘述有根據,分析有條理,加上他對台灣內部和美國內部的了解,使得他有能力指出問題的癥結,以及美中台這套動態系統在過去運作的軌跡與邏輯。

只有瞭解卜睿哲這套邏輯,才能適切瞭解他在2007年與歐漢龍合著《另一種戰爭》的意涵。後面這本書只是在探討《台灣的未來》裡頭的一個命題,如果兩岸在主權的核心議題上談不攏,走到戰爭的路上,會是什麼樣的光景。

《另一種戰爭》是一本兵棋推演,是專業版的「一九九五閏八月」,但既然卜睿哲看兩岸的問題是走「和」的路數,而非戰爭的使者,《台灣的未來》當然是更值得細究的一本書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