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國安會副秘書長
林碧炤:
《台灣的未來》出版時機非常好


 

出版一週緊急再刷

誠品網路書店「本日熱門商品」第2-3名,

與《當中國統治世界》不相上下


 


現任政大副校長的林碧炤教授曾在李登輝總統執政時期擔任總統府副秘書長和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李登輝總統發表「兩國論」,在美中台三邊關係掀起軒然大波時,把李前總統的言論翻成英文的人,就是林碧炤教授。

        這樣一位在兩岸、國際關係中活躍於學官兩界的官員、學者,對於卜睿哲當然是相當熟識的。我趁著出書之便,走了一趟政大,親自把《台灣的未來》送去,在林教授的副校長辦公室,說到卜睿哲曾與他就台灣的主權問題,有過很深入的討論,「就在你現在坐的沙發上!」林教授笑著說。

        卜睿哲的《台灣的未來》,按英文書名來看,是「解結」(Untying the Knot)。所謂的「結」,當然指的就是兩岸關係走入的僵局。卜睿哲寫作此書時,還是陳水扁總統第二任任期,兩岸關係因著修憲、公投、護照加註「台灣」、大選、槍擊案,陷入自李登輝時代以來的最黑暗的時期。卜睿哲在這一片黑暗中,設想兩岸問題的解套,似乎是緩不濟急的。

我在2006年注意到這本書,當時也覺得離現實、離讀者的興趣遠了點。但是過了一年,我的想法開始有點不同。我覺得兩岸關係在2008年之後,不管是誰執政,一定會有所不同。而任何的不同、任何兩岸接觸層級的升高,最後無可避免地都要碰觸到主權的問題。

任何兩岸的經貿、文化甚至政治交流互訪,從某個角度來看,儘管熱鬧,但都是「虛」的。最「實」、最根本的問題,從中國大陸來看,就是:WHO ARE YOU?台灣要跟中國大陸往來,沒問題,但最後中國大陸還是要問一個問題:你用什麼身份跟我談?跟我往來。

這就是卜睿哲在書中翻來覆去,不斷申論的核心議題:主權與安全。

很顯然,台灣和中國大陸對於「台灣主權」的見解不同。但是林碧炤教授言談之間也感慨,就連台灣的很多位居要職的政治人物,也沒把主權這個核心議題弄清楚。打開媒體,政治人物最常掛在嘴上的就是「捍衛台灣主權」,但是每個人講的「主權」,內涵都不一樣。結果,「主權」又變成語言的遊戲,是操弄族群情感和意識型態的工具。

但是,不把核心問題定義清楚,怎麼釐清內部紛爭?怎麼面對中國大陸?問題是,儒家文化源遠流長,把文字的表象視同本質的表徵,不能等閒對待。卜睿哲在第六章有相當敏銳的分析:

 

文字戰爭在華人世界的政治制度中特別流行「簡單地說,孔子認為概念若不清晰,就無社會秩序可言,因此主張「正名」。公元前五百年衛君問孔子如何治國,孔子答說:「必也正名乎!」反之,道家認為含糊是事物的本質,文字是傳遞此一本質的不完美的工具(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套動態關係也發生在現今的兩岸關係上,雙方都尋求維持名詞上的優勢,隨時盤算含糊和清晰之相當價值。北京堅持用某種「提法」描述兩岸關係和台灣,譬如:「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都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都不容分裂。」台灣領導人則重申他們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李登輝對台灣的提法,從一九九○年代初期的「政治實體」,轉變成後期的「國家」。

這種象徵符號對實質內容的鬥爭、清晰對含糊的鬥爭,在不平等的權力關係中特別常見。強大的一方想藉由建立名詞的壟斷,強化權力的實質;而弱小的一方想要藉由爭取口頭若干優勢來彌補實際的弱點。每一方都認為象徵符號就是實質內容。因此,如本書第三章所述,李登輝總統卸任後主張以「台灣」做為國家正式國號,以便強化台灣認同意識,並緩和他所認為人們不知自己是誰所產生的弱點。在李登輝支持下,當時掀起「正名運動」的風潮。

     卜睿哲在書中處處展現對於兩岸(包括對大陸和對台灣)的同理心與體諒(appreciation),這與純粹從知識上來理解(understand)兩岸問題的學者與官員,是大不相同的。或許是出自這層情感上的關切,使得他在兩岸關係的「黑暗期」寫出了一本瞻望未來解決的「解開死結」(這是英文原書名)。

卜睿哲在書中所討論的許多問題,正是台灣眼前需要處理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的未來》的英文版寫得太早,而中文版的問世正是時候。(吳家恆)

 


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薦序


直指問題核心,盼台海享和平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6171939553# 

林碧炤(前總統府秘書長、前國安會副秘書長,政治大學副校長)

兩岸關係對於台灣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它同時也是當前國際關係中受到重視的主要議題之一,不但兩岸關心,鄰近的亞太國家及主要大國也注意或留意兩岸關係的發 展。大國考慮的是他們自己的利益,小國也是如此。對於台灣來說,這個問題恐怕是每位百姓、每天都會聽到或碰到的事,沒有一項公共政策的影響層面可以和大陸 政策相比。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它的影響層面會愈來愈廣、愈深。

卜睿哲先生(Richard C Bush)的書在二○○五年出版,所以沒有討論到二○○八年五月之後的兩岸關係。雖然如此,這本書被認為是從美國及國際角度來分析兩岸關係最為完整及深入 的著作。卜君本人研究中國問題多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得到博士學位,以後分別在不同的部門工作,其中以擔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及目前在布魯金斯研究院從事 研究的期間,對於兩岸關係的觀察及了解最為深刻。這本著作是長期研究,當的也是實際參與決策過程或提供建言之後得到的整體心得。條理分明、客觀分析、有憑 有據,是一本研究兩岸關係的必讀著作。

兩岸關係的研究是很難的。一是外國人不說,單就兩岸及其他華文社會來說,幾乎是只要有興趣的人都可以談兩岸關係,也自稱是兩岸關係的專家,所以,資 料、報導、文件和各項論文及專書實在太多、太雜,要做出整理及選擇可信及可用的資料本身就是一大挑戰。以前的資料選擇相對比較單純,大概每天閱讀人民日報 就足夠了,今天的大陸已非往日的封閉,更不用說那麼多的報章及其他分析和報導,要作好研究真是難。

二是兩岸關係應該附屬在整個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在這方面有不少學者在努力的推動,也使得它的社會科學要求愈來愈得到知識社群的認同,其中又 以經濟學及社會學的表現令人刮目相看。有關大陸的中央與地方關係、地方治理、環境保護、財政及稅收、農村及城市各方面的研究在以前幾乎是無法想像,今天已 經有不錯的成果。在這個方面,社會科學本身的主觀和客觀性就成為爭議的問題,要找出一個知識社群普遍都接受的答案恐怕不容易。

三是兩岸關係相當程度是進行政策分析,它可能也是在區域研究或其他社會科學研究中,政策分析倚重程度最高的學門之一。政策分析必須考慮到問題本質、 政策目標、方案選擇、利弊得失、法令規定及預算編列,困難度可以想見,挑戰性更大的是兩岸關係的政策分析如果無法從專業的角度去進行,維持「客觀正確、具 體可行」,做到「忠言不逆耳」,提出的分析和出版的專書自然得不到重視。

卜睿哲先生的著作幾乎都克服了前述的困難。一是完全從嚴格的社會科學要求去撰寫,引經據典不說,還有實際訪談。二是他不是完全從美國的立場去看問 題,整本書以「為台海塑造和平」為宗旨,在這個大主軸上,不斷的去分析和整理不同的意見及看法。他盡量避免主觀,力求客觀。三是在社會科學的學術分析和公 共政策的研究報告兩者之間,他作了一個平衡,在塑造台海和平這一部分,他的討論是相當的具體和深入。就此而言,他的分析及建議超越過其他專家。即使在二 ○○五年出版,在今天或以後還是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他有如此表現是他對於台灣的認識及了解。這絕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的確是下了苦功夫。

對於台灣的讀者來說,大家可能對卜君的著作中有關台灣及美國這兩大部分的分析最注意。他對於中華民國政府的決策過程、體制及相關法令都有分析,也提 出了改革的建議。這些改革如果不進行,將來的兩岸關係還是會遭遇到困難。美國的角色幾乎是關鍵性的,任何台灣的主政者需要維持密切、友好的台美關係。在兩 岸關係上,他很坦白的提出,台灣在地理上太靠近大陸,在經濟上太依賴大陸,在作策略選擇的就很不容易,而台灣往往在「統獨」或「依附或抗拒」之間作選擇, 把兩岸關係過於簡化。他的最直接建言是台灣一定要面對中國崛起的現實,作好改革及自強。

在書中,卜睿哲先生寫出他和台灣走向民主化的長期關係,讀來充滿感性。他說台灣要自強的最主要部分是民主體制的改革,另外他也提到對於主權觀念、制 度及作法,台灣民眾及菁英的認識不足,他在這方面的分析確有相當大的貢獻。到目前為止,討論兩岸關係的著作,很少針對這個最根本問題作出學理及制度面的分 析,卜睿哲先生不但做到,而且把問題的核心指出來,也提出了解決的方向,這是他的書最具特色的地方。我們如果對台灣的主權都弄不清楚或爭論不休,如何去研 究和處理兩岸關係?更不說國防、外交及整個政府的合法性。

和其他社會科學或政策研究的著作一樣,讀者不需要、也不必要完全接受作者的看法。歷史的事實是不能更改的,可是歷史的解釋會有不同,而歷史經驗的採 用更是因人而異。卜睿哲先生的書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這些年來,台灣內部的討論似乎可以有更寬廣的視角。他說兩岸習慣用太多的口號及術語,對於問題的討 論及分析並沒有幫助,反而是限制。這本書至少告訴我們,不管問題多複雜,都可以客觀的分析、理性的討論,逐步的找出解決的方法。誠如卜睿哲先生所言,經過 完整的分析之後,如果無法作出選擇,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謹向關心兩岸關係的朋友推薦這一本值得細讀的書,更盼望兩岸關係能持續穩定與發展,為雙方創造最 大的福祉,自然的找出妥善的解決方法,而不是去作一項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