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的妙用無窮 

文/王邦雄(《老子十二講》作者)

 

老子十二講-s.jpg

 

 

老子對「道」的體會,

就在道體沖虛,

而虛無的妙用無窮,

妙用在一切「有」的美好,

都從「無」的形上智慧而來。

 

 

 

「有」的根本在「無」

  第十一章跟生活直接關聯,也比較容易有貼切的了解。「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老子舉了車子、器皿、房子,來做為例子。車子、器皿和房子之所以會有用處,都是因為它們中間是空的。「三十輻共一轂」,轂就是安放車軸的圓木,車輪能夠轉動是因為轂中空,可以插上車軸,車軸轉動,車子才能前進;如果車輪的中間沒有一個空的地方,就不能夠讓車軸插身其間,讓車子往前推進了。車轂周圍的橫木就叫輻。就因它中間的空無,才會有車子的功能,有車子的妙用。

  「埏埴以為器」,埏是以水和土,去捏泥土;埴是黏土。埏埴就是陶藝,用黏土來做器皿,這個器皿是「當其無,有器之用」。茶壺的中間是空的,所以它才能夠泡茶,就在中間的空無處,才能夠顯出它的妙用。而現在我們就在一間房子裡面,「鑿戶牖」,開有門窗;作為房子,總是有它空無的地方,才會「有室之用」。一個房間的用,因為它是空的;不然房子被填滿了,人就進不來了。器皿被填滿了,茶就進不去了;車轂被封死,車軸就插不進去,那怎麼轉動?

  通過這三個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例子,老子得到一個結論:「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之所以能夠成就它的有用,它的利用,是因為無,它才能夠有這樣的妙用的。就因為「當其無」,因為它中間是空的,才能夠產生車子、器皿、屋子的用處;它之所以成為有用,是因為它是無。所以一切有的基礎在無。不管是車子、器皿、屋子,都是人造成的,老子由此來反省思考,物被生成的原理在哪裡,物被生成是有,原理卻在中空的無。

  中國人把父母當天地,天地君親師並列,是說作為父母,作為老師,還有作為政治家的人,要有天地一般的心胸、氣度;所以宰相肚裡能撐船,為什麼能撐船?因為他是天地。

天地是最遼闊的,天無不遮覆,地無不承載,任何東西都可以立足於大地,而任何存在都在天的遮覆之下。因為天地是最廣大的包容,所以既然要用父母來保證子女,用老師來保證學生,用聖人來保證百姓,這些人就不能光是人,這些人要做到天地。要準備作父母的,一定要讓自己能夠有像天地一般的心胸,不然孩子就沒有他成長的天地,沒有他存在的天地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天地君親師並列,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看到這一點,只有天地可以作為所有的人及萬物存在的理由,人是很難的,因為人是有限的物。我們不是天,天是天理,天理就是純理;天不會生氣,因為天沒有氣,氣是限制人的物質性,「心使氣曰強」,只有人才有氣。我們講天氣,那是指自然界;我們人叫氣質,天叫氣象,社會叫風氣,經濟叫景氣,那些都是靠不住的,凡是氣都靠不住。如果爸爸像氣象怎麼辦?晴時多雲偶陣雨,孩子在同樣的時間裡怎麼去面對這樣重大的變化?那麼怎麼樣才能夠讓孩子好呢?就要永遠一致,永遠日正當中,永遠晴空萬里,這樣孩子才能活下去呀!老師也是一樣,季節轉換不要那麼快,本來是春天,突然變成冬天,學生來不及適應的!所以孩子的一生,跟家裡的氣氛,學校老師對待他們的態度有絕對的關連,他是否能夠對人信任,是否覺得人際關係可以美好,和成長的家庭、學校是息息相關的。

 萬物的「生」來自天地的「無」

     所以生命要有恆定,恆定是因為只有理。氣是會變動的,人的氣質、自然的氣象、社會的風氣、經濟的景氣都一直在變動,天地之所以可以保持它的永恆,是因為天地只是一個理。道家講天道,那個道就是天理,只是道家的天理跟儒家的天理有點不同,儒家的天理是道德的,道家的天理則是自然的。這裡是通過我們的經驗講天地為什麼能夠實現萬物,天地萬物都存在,這是「有之以為利」,但它怎麼來的呢?來自於天地的無。天地的「無」才能夠保證萬物的「有」,父母的無才能夠保證子女的有,老師的無才能夠保證學生的有;如果你也是有,你就會跟他爭。所以你要無了,他們才有,這是道家體會出來的實現原理;你要無了,他才能進來;要這個屋子無了,人才能進來,人間多少美妙的事情在屋子裡面展開,就因為「當其無」,才有它的妙用呀!

  所以一切有的利都是來自於無的用,利是實利,所有的實利都通過虛用來的(有實在的好處叫實利)。但是實利背後要有一個虛用,虛用就是你會忘記,你會放開,你會達觀,你會從容,你有一份悠閒,你有人生的智慧,你像鏡子,像水,這樣就是虛用。老子用了很多例子來告訴我們;你一定要做到這個地方,做到這個地方就做到天道,天道可以實現萬物,你也可以實現萬物。人生的問題就是:我們缺乏像天道那樣無條件的對人間的支持和關愛,人間出問題就是我們的愛背後都有條件,而且要計較,甚至用愛去跟人家對抗。老子講的水沒有,水利萬物但不爭;我們也是利萬物,卻老去爭,以利萬物來爭,實在不自然;水是善,上善是自然,自然的利萬物,所以那個不爭是會長久的;我們有時候也會不爭,但很難長久。所以「有」是一個實利,是來自於「無」的虛用;有了「無」的虛用,「有」的實利才會產生,才會實現。

  對道家來說,一切的實有來自於虛無,人間一切美好的、你喜歡的都叫實有,感情、婚姻、事業、學問、友誼、道義、美感、情意都是實有,所以你能真實的感受到它;這些都是很實在的東西,在父子之間展開,在師生之間擁有;但是老子不問這個問題,他問它怎麼來的?這些實有怎麼能夠保存?怎麼能夠擁有呢?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自己,我們真的是無,都放開了,我對他好,又忘記我對他的好,這樣,那個好就永遠在那個地方。什麼叫實有?好啊!什麼叫虛無?忘記!所以好之所以能夠被實現,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展現了一個放下的智慧,都有開放的心胸,這叫放得開。

  我們要放得開,放得開就海闊天空了,人間的坎坷、人間的難關就一一可以化解。人生過程中的每一個地方我們忘不了,就是我們過不去;而任何過不去,都會使你現在有障礙。當前我們的人生都是從前過不去的那些關卡的累積,關卡累積太多會變成城堡,讓我們很難走出自己,去跟別人有親切的溝通。所以能夠放得開的人才是過得去的人,你能夠過得去,你原來的有才在,不然都被擋住了,因為你過不去,通不過。

  所以一切的實有是來自於道的「無」,「當其無,有器之用」,像茶杯的器之用就是可以盛水,可以泡茶;人生也是,當你的心無了,就擁有人生一切的好。人生一切的好,都因為你有放得開的達觀,你有觀照的智慧,然後它才會保存在那個地方,這個就是道家要講的「實現原理」。天地萬物是可以實現存在的價值,問題是它是怎麼來的?是什麼理由讓它存在的?這叫原理,哲學上就叫「形上原理」。

  做老師的人,倘若心裡面一點無都沒有,講課就比較累一點。本來要好好上課,就應該休養生息,有休養生息才有一份悠閒跟從容,然後再來發揮「有之以為利」的教學效果,因為把自己最悠閒的心境,最清新的姿態、神采,留給我們所喜歡的人,才是人生最重大的禮貌,代表對對方的尊重;所以我要求學生在下午上課前一定要睡午覺,因為你用最輕鬆、最不累的姿態到教室來,做老師的會很感激學生,師生不就互相實現了嗎?

arrow
arrow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