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考據

文/楊照(作家)

 

這個變化在明中葉以後開始發展,然而,接著來了歷史的巨大轉變,一路沉溺在士人文化中的明朝滅亡了,女真人入關建立清朝。清朝的建立者看到了要統治中國,必得先收拾扮演社會核心角色的這些士人,所以首先就積極、嚴格管制士人寫出來、表達出來的意念,有了一波又一波具備「殺雞儆猴」意味的「文字獄」。士人階層本來就有從理學內鬨而來「追求本意」思想潮流,和清朝成立後的文字獄威嚇相加,於是就產生了籠罩清朝最重要的學問形式──考據考證。

「考據學」有兩個源頭。一是要去考證「五經」與孔孟思想「本意」的內部衝動。另外一個才是外緣的政治管制造成的效果。「文字獄」烏雲籠罩,寫別的東西都有危險,不曉得哪一天會因此賈禍,最安全的應對就是完全不表達自己的意見,講來講去都是「五經」、孔孟原來就有的意思。清朝還是尊孔尊儒的,清朝也還是以儒學為科考內容的,所以研究古書既可以延續士人地位,又可以安全避禍。「考據」就成清代最了不起的學問。那是一個奇怪的時代。那個時代的人,你的榮華富貴、職業生涯,全都取決於對於中國傳統古書,你能讀多少,記得多少,更重要的,能比對出多少差異來。

「考據」的流行,刺激士人追求成為大學問家,成為「博學鴻儒」。要被人尊敬,要能在官場上提高權威,一個人要展現其讀書能力:一本書他可能讀過一百六十個版本,在那一百六十個版本中,有八十四個版本,這個字是這樣寫的;另外七十六個版本,這個字是那樣寫的,參酌其他三十本書後,他評斷這個字應該是那樣寫才對。別人只能嘆服。今天我們講起「做官」的人,想到的是財政部長、教育部長,他們天天都在開會,官愈大的會開得愈多。清代的官,卻是每天在書房裡面讀書,而且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讀書:以各式各樣不同的傳注版本,不斷比對。

「博學鴻儒」 不只博學,而且是其博學有特殊目的。累積的博學為了要能進行比對,最後才能提出自己的意見說:古代這一個字初寫下來時,應該是這樣寫的。為什麼今天我們不是這樣寫?因為經過了那樣的過程,在某一個特定的版本上開始出現了歧異。能夠提出意見且讓人信服,就可以在官場步步高升。具體、瑣碎的事,有「吏」承擔,不是「官」的工作。

    投注全國最精華的人力(最聰明的小孩,又長在可以提供最好資源的環境裡,最有機會出頭),傾全國之力(朝廷鼓勵,全社會的最好的資源,全部給這一群人用),一、兩百年下來,當然做出了相當的成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