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重讀中國歷史?

文/楊照(作家)

 

在開始講述中國歷史之前,我想先請讀者暫時先假裝從來沒有學過中國歷史,暫時假設中國歷史是一個徹底陌生的東西。

        我知道讀者從前在學校吸收過中國歷史的知識,為什麼不好好利用我們可能擁有的豐富底子,反而希望暫時忘記曾經學過的中國歷史?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過去學的中國歷史,背後有個我們今天必須認真予以檢討的假設──將中國歷史當作一個具備高度同質性的民族文化歷程。 

過去讀的中國歷史建基在「同質性的假設」上。我們不妨回想一下,從前課本裡讀到的堯舜禹湯長什麼樣子?秦始皇、漢武帝長什麼樣子?一路回想下來,唐太宗長什麼樣子?到宋徽宗、明太祖朱元璋長什麼樣子?他們或許各有各的長相,然而這些皇帝身上的衣服、裝扮卻沒有什麼改變。我們應該要問:「真的如此嗎?」我們一直用「同質性的假設」去投射、想像、理解中國歷史,那麼,許多事實我們就看不到,甚至不會察覺到其存在了。

        我們若是以為中國自古以來都有皇帝,就很難去想像、注意到,中國皇帝制度是如何產生的。要從皇帝制度產生的角度去看,我們才真能確知秦始皇的重要性,以及秦、漢作為歷史轉捩點的意義。講白了,我們得先將皇帝的「同質性」從腦海中趕出去,才能了解秦漢帝國建立最大的意義就在於皇帝的出現。

秦漢之前沒有皇帝,那是什麼樣的時代?是什麼樣的狀況?去除了「同質性的假設」,我們就能回溯去看沒有皇帝的時代,看春秋戰國時代的王、侯,如何遂行有效統治?他們的統治方式、權力運作,跟秦漢皇帝有何不同?再往上推,看到西周的「天子」,他們和後來的皇帝又有什麼不同?也就是說,我們在歷史中看到的是「異」,而不是「同」。

如果,我們想像的秦皇、漢武一路下來,到唐太宗、明太祖,皇帝都是一個樣的,那我們就不可能理解商朝,不可能理解從各種史料上明確反映出來的商朝文化,以及商朝的統治政治,也不可能讀得懂商朝的史料。我們現在賴以了解商朝最重要的史料是甲骨文。以前的學者花了很多時間,還是弄不懂甲骨文的內容,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解讀甲骨文的字型,而是沒有能力解讀甲骨文記載的活動本質。

甲骨文和我們今天通用的文字有直接、密切的傳承關係。一個懂中文的現代人只需要一點訓練,就可以快速認出大約百分之六十的甲骨文字。所以羅振玉、王國維這一群大學者,拿到甲骨印記,很快就解讀出了很多字。然而認出字來,卻還要再花超過半世紀的時間,才真的清楚連串文字講的意思。為什麼那麼難?因為絕大部分的人習慣用後來的中文,後來中文指涉的內容去推想甲骨文要說的事,那就走上歧途,浪費很多時間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