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呂理州  

1956年出生於台北縣,日本國立一橋大學經濟學部畢業,曾任日本文摘雜誌社研究編輯、工商時報撰述委員。著有《學校沒有教的西洋史》、《日本戰後經濟史》、《改造日本的啟蒙大師.福澤諭吉傳》、《明治維新》、《上杉鷹山傳奇》、《解剖日本軍國主義》。譯有《股市之神.是川銀藏》等書。http://lulichou.blogspot.com/


    最早認識呂理州先生是因為出版《學校沒有教的西洋史》,記得是約在中正紀念堂附近的咖啡店,那是一個晴朗的上午。呂先生拿出一疊文稿,主題是談中華文化為什麼在近兩百年來,只要是面對西洋文明,幾乎都是潰不成軍的局面。在那之前,我讀過呂先生寫的《福澤諭吉傳》,還拿著這本書到日本進行了一趟「學習之旅」,因此對於呂先生從文化角度切入,思索一個國族興衰的作法,並不感到陌生。

只是當時認為,中華文化的危機並非一般讀者關注之所在,所以後來把書名改為《學校沒有教的西洋史》,果然頗受歡迎,跟風所及,以「學校沒有教的……」為概念的書,也出現了好幾本。

這次藉著發行「遠流歷史人文報」的機緣,很高興能邀到呂先生開設一季「歷史散策」的專欄,與讀者分享呂先生對歷史掌故的嫻熟,以及文字透出的那股澹泊韻味。(文/吳家恆)


日本的切腹

文/呂理州

日本的切腹舉世聞名,第一個切腹的日本武士據說是平安時代末期的源為朝(1139—1177),在鎌倉時代,隨著武士道的蔓延,切腹逐漸在日本生根。武士為了避免被逮捕,然後斬首,通常被逮捕之前,會切腹自殺。

新渡戸稲造在他的大作『武士道』(Bushido: The Soul of Japan1900年刊)中寫道︰「古代人認為人的腹部宿藏靈魂和愛情,因此壯烈切腹是貫徹武士道的自殺方法。」

切腹的動機五花八門,有為了主君去世而殉死,叫「追腹」,有為了職務上的責任,叫「詰腹」,有因為太過悔恨而切腹,叫「無念腹」,還有敗軍之將,因為不願遭受被俘的恥辱,而切腹,以及困在城中,被敵軍重重包圍時,主將可以用切腹來交換家人和部下的生命。室町時代開始,有為病死的主君殉死的風氣。由於愈來愈流行,1665年幕府嚴格禁止殉死。

  切腹的時候,在腹部橫切一個「一」字,稱為「一文字腹」。切完「一文字腹」後,再從上往下,縱切到肚臍以下,稱為「十文字腹」。「十文字腹」因為太難了,普通人大多無法完成,一般都在實行完「一文字腹」後,用刀猛刺自己的喉嚨,結束生命。後來才有介錯(用刀砍下切腹者的頭)的方式,讓切腹者早點脫離痛苦,這算是一種人道上的進步吧!不過介錯人的劍術要很熟練,最好一刀就完成任務,否則場面會很難看。著名文學家三島由紀夫於1970年切腹自殺時,介錯人因為太緊張,砍了很多刀,在三島的頸部留下許多刀痕,讓三島在死前白白多受了一些苦。可見介錯人劍術及膽識的重要。

切腹後來也變成死刑的一種,而且是名譽的死刑。一般非武士的平民百姓不被允許「享受」這種名譽死刑。直到1873年,明治政府才廢除這種封建死刑,以絞首刑取代。明治以後著名的切腹自殺有二次大戰日本戰敗時,1945年8月25日,右翼團體大東私塾14人,因為無法接受日本戰敗的事實,在東京代代木公園集體切腹自殺。

在戰國時代到江戶初期,沒有介錯人,切腹者在切腹時,往往大腸、內臟等都會外露,而切腹者通常會在此時昏死過去,在流血過多後死亡。如果沒有介錯人,則切腹者通常要痛苦很長的一段時間才會死,非常不人道。介錯人通常有正、副二人,有時甚至三人。 

江戶時代中期,切腹成為形式化,切腹者身邊擺著不是刀,而是一把扇子,切腹者伸手拿扇子的瞬間,介錯人就揮刀砍下首級,稱為「扇腹」。這根本已不是切腹,而是斬首。

 切腹用短刀.jpg

切腹用的短刀

可別認為切腹是日本所獨有的自殺行為,中國也有切腹,不過中國叫「剖腹」。「呂氏春秋」就有記載「弘演納肝」的故事,忠臣弘演因為主君被人慘殺,便「剖腹」,把主君的肝臟放進自己的體內,然後去世。

台灣的政治人物有時會斬釘截鐵地對選民說︰「如果我做過××事,我就切腹自殺!」他們哪裡知道其實切腹是一件很難的事。日本在昭和初年,一位14歲患有小兒麻痺的少年,因為對自己的身體悲觀,趁著三更半夜家人熟睡時,坐在棉被上切腹,可是經過一段時間後,他叫醒家人,說︰「我想切腹自殺,可是腸子都跑出來了,卻還死不了。」可見切腹自殺很難,通常最後還是要猛刺脖子或心臟,不然要請旁人代勞,單單一個人很難切腹成功。切腹難,「十文字腹」更難,因為要忍著劇烈的疼痛,去完成第二刀,在劇痛中,手還得握緊刀。這種自殺法要有異於常人的意志和體力才能完成。

真希望哪一天可以看到那些發毒誓的勇敢政客能夠創下台灣人實行「十文字腹」第一人的紀錄,我想他一定可以永留青史,而且讓現代養尊處優的年輕日本人瞠目結舌,自嘆不如。我這樣的想法希望會不會太壞心眼一點了?

1712年,年僅14歲的二本松藩士六之介在長兵衛的宅邸大門口切腹自殺。自殺的原因很單純、無聊而幼稚。六之介與長兵衛的兒子,13歲的翁介遊戲時,兩人爭奪一個蟬殼,結果翁介爭得蟬殼,一溜煙跑回家,六之介在後面拼命追,可是翁介家的僕人把大門關上,不讓六之介進來,六之介死命敲門,對方還是不開門,六之介又惱又恨,就在大門口切腹自殺。長兵衛因為這個事件被取消薪俸。這個事件充分表現出日本武士只要覺得受到羞辱,而又無法報仇,無論是多麼微小的事(起碼從第三者看來,不但微小,而且幼稚無比),也不惜用生命來「明志」(我不曉得這是明哪門子的志,只好加上引號)。
  1663年,幕府老中(宰相)在江戶城的大廳對各大名宣讀「武家諸法度」(武士必須遵守的法律),並且宣佈以後禁止為主君殉死的行為。在幕府還沒有明示禁止殉死前,殉死是一種風潮,各藩不斷有殉死的事件傳出。5年後,1668年,奧平昌能因為父親去世,部下有人切腹殉死,違反幕府規定,而被削減2萬石的土地。有人殉死是認為這樣子孫可以獲得俸祿的增加,並且代代得到安泰的保證。還有的部下,自少年以來,與主君有肉體關係,深受寵愛,因而在主君去世時殉死,這其實是一種戀人之間的殉情,與武士道的殉死毫無關係。

  有一位武士叫林形左衛門,被藩主鍋島忠直選為身邊護衛,左衛門在前往赴任途中,接到鍋島忠直突然去世的消息,他雖然連一天也沒有擔任鍋島忠直身邊護衛,但他覺藩主在數百人之中獨獨挑選他,對他有恩,因此跟著殉死,切腹自殺。
在江戶時代,幕藩體制確定,天下太平,沒有戰爭。對失去戰場的武士而言,跟著主君殉死可以滿足他們的美意識。這點也可以說明三島由紀夫的切腹自殺。因為在那場人生最後一次實際的藝術創作中,可以滿足三島由紀夫的美意識。如何死得美,是日本武士一生的課題,也是自認為武士的三島由紀夫一生的課題。
  殉死的武士大都會在臨死前寫下詩歌,頌詠即將赴死的內心感受。這些詩歌不久就會流傳到日本各地,然後好像流行性感冒似的,接二連三會有模仿殉死的武士出現。為甚麼日本人有時如此看輕自己的生命呢?這是身為中國人的我一直不解的地方,或許我缺乏日本人那種追求美的衝動吧!或許我寧願捨棄當隨風而逝的櫻花,選擇做一棵雖然不美,但是在狂風暴雨中卻能夠堅韌活下去的野草吧!哪一種人生觀才正確?這當然沒有標準答案,只能由個人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