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黑暗的玻璃──詹宏志二看《天才雷普利》

講者/詹宏志

本文內容整理自:「擾人的閱讀經驗──追緝天才雷普利」,2010/08/04,14:00-16:00,敏隆講堂

整理/梁仕旻,標題由編輯所加


E0231-web.jpg

  《火車怪客》跟《闖禍者》只是海史密斯初次啼聲的作品,她還沒真正一頭鑽進犯罪者的狀態。但是等到《天才雷普利》出來之後,就不一樣了。

  這部作品驚世駭俗,嚇到了當時的評論者。今天的讀者看很多了,也比較鐵石心腸,可是50年代的美國還是相當純樸的社會。所以《天才雷普利》的結局,對當時的讀書界是一大考驗。

  有趣的是,第一個接受《天才雷普利》的是法國。美國那些罪犯為中心的小說,在法國的名氣都比在美國高、接受也早。法國人是最早接受海史密斯的雷普利系列小說,而在英語世界裡頭最早接受雷普利的都是一流的小說家,而且都不是寫推理小說的小說家。

  《天才雷普利》從一開始就有點吸引人了,因為雷普利感覺有人在盯著他看,他懷疑這人是在跟蹤他,所以他一直在換地方,一會兒進到這家店,一會兒又忽然走進一家咖啡店。結果這人又跟來了,坐在那邊看他。雷普利也一直在擔心是不是有什麼事已經被知道了。

  也就是說,從開頭的短短的一百個字裡頭,我們知道,雷普利被追蹤,他對追蹤感到害怕,因為他覺得有什麼事要東窗事發,所以他一定做了什麼事。最後,跟蹤他的人走了過來,問他是不是湯姆‧雷普利。那人又繼續問他是不是狄奇的朋友,並表明自己是狄奇的父親。這本小說是這樣開始的,這個場景其實是亨利‧詹姆斯《奉使記》的開場。

  狄奇的父親是個有錢人,兒子喜歡自由生活,所以跑到義大利去學藝術,最後好像也沒有繼續學藝術,跑到海邊就不回來了。這個父親已經有點年紀,一方面父母親想念兒子,一方面也覺得要趕快找他回來,因為事業需要人接手。這個父親想要找個兒子的朋友去說服他,所以就表示可以供應雷普利旅費,去勸他兒子回來。如果,雷普利對這工作沒有興趣,或者他不想做這個事,或者跟那個人不熟,這個故事就不能寫下去了。問題是,雷普利是個忍不住想去做點什麼事的騙子。

  我們從作者的描述就看得出來雷普利其實是有種天份。他的天份就是很像各位今天接到電話,問你是不是有在PC HOME有買什麼東西,你是不是刷了卡,金額是兩千塊。這個錢弄錯了,要請你去ATM的轉帳做些事。雷普利想到的方法就是他寫信給某些人,信上說我這裡是國稅局,你報的稅不對,可能會罰款,除非你在期限前補足一兩百塊的差額。這筆錢不多不少,為此打官司不划算,付那筆錢也沒有那麼痛苦。

  雷普利就是寫各種信給各種人來講稅的問題。寫這樣的信報酬還不錯,十封信會有兩三封信會回,可以靠這過個還不錯的生活。

  雷普利其實跟狄奇並不熟,只不過在派對上見過一、兩次面,好像也去過他家,見過他父親。可是經他父親這樣一說,他想,到歐洲旅行是有點意思,他也還不知道這件事可以幹嘛,可是他就感覺到有個可能性,所以就接受他父親給的一筆錢,到了義大利,並找到狄奇。他沒有透露來意,而是想盡辦法接近狄奇,變成他的朋友。雷普利看到了有錢人過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讓他有點捨不得離去,甚至想要變成狄奇。所以,雷普利就這樣一步一步走進悲劇。不過,從小說看起來好像也不是悲劇,因為他每件事都得逞了。雷普利把狄奇消滅,真的變成他,再把自己(狄奇)消滅,寫遺囑把財產留給雷普利。

  小說結束時,無辜之人死了,騙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留下讀者終夜難安。

  對讀小說的人來講,雷普利系列小說最了不起的進展是它對道德感薄弱的刻畫。海史密斯筆下的雷普利不是攻擊性的壞人,他是受到威脅才攻擊他人。雷普利到了要殺人的前一刻,你都看不出來,甚至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你只看到雷普利苦口婆心想要解釋,想要說服別人用他的方式來看問題,問題是他看的方法根本沒有人會同意,所以大家就揭穿他的話。在這個時候,殺人這件事就變成必要的,他必須做他必要的事。因為這時候他受到威脅,碰到困難。也因為小說在寫這樣的角色,所以當我們看雷普利前一刻被擠在角落的窘迫,看到他在這窘迫底下不得不作出的回應,我們感覺他不是窮兇惡極的人,反而像是內心脆弱、受到驚嚇的人。這是為什麼我們跟罪犯在一起久了,最後會完完全全站在他這邊。因為你站在這裡看著看著,就越來越同情他,因為他一開始也不是這樣子,他一開始也希望別人接受他的解釋、接受他的想法,雖然他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不過這有情可原。最後,小說結束時,你為雷普利鬆一口氣的同時,也對自己感到害怕。

 .更多內容在 天才雷普利粉絲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