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古曉梅

本文內容整理自:「閱讀蕭邦」系列講座,2010/07/1220:00-21:00,台大誠品三樓藝文閣樓

整理/梁仕旻


(開場:吳家恆)

二○一○年是蕭邦出生兩百週年,世界各地都舉辦紀念蕭邦的相關活動,在台灣更是熱絡,不但有焦元溥為台中古典台籌畫的「20×10蕭邦國際音樂節」,其他演奏蕭邦作品的音樂會更是不計其數。在出版方面,焦元溥寫了一本洋洋灑灑的《聽見蕭邦》(聯經出版),側重在音樂的解析,適合與側重生平歷史的傳記《為了藝術為了愛》(博雅書屋)一起讀,此外還有高談文化的《蕭邦在巴黎》,加上遠流新出版的《鋼琴課》,稱蕭邦為二○一○年的風雲音樂大師,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七月份,在全省誠品,遠流出版邀得博雅書屋、聯經出版、高談文化舉辦了八場【閱讀蕭邦】系列講座。在台大誠品的場次,邀請到莫斯科音樂院畢業、目前任教於政大斯拉夫語系的古曉梅小姐,為我們主講「指尖的文學鄉愁──蕭邦在波蘭」

 

我們常說音樂是一種語言,藉由聲音,可以傳達我們的感覺與意涵。如果我們回頭看十九世紀歐洲音樂的浪漫主義,其背後的許多動能與靈感是來自語言文字的。蕭邦在音樂上的若干貢獻與創舉就是來自浪漫主義文學,這方面是受到他的情人喬治桑(George Sand)的影響。當時的社會男權高漲,女性作家不易容身,所以她給自己一個男性的筆名,George

蕭邦受到喬治桑在文學上的影響以及時代氛圍的浸染,開始有了一種想法:可不可以把文學的文體做為音樂創作的素材?其結果之一,就是我們在音樂會上常會聽到的敘事曲(Ballade)。敘事曲這個字是源自詩歌,通常是在說一段歷史故事。我們以蕭邦的第一號G小調敘事曲為例,從曲式上來說,像是一首輪旋曲,有三個段落,採取ABACA的安排。如果我們把它看成一段敘事,我覺得A就好像是說書人,每當A出現就是他要講一段故事了。那麼真正的劇是B,這樣一個曲子結構就像在看一齣戲劇表演,前有序,後有跋。

 


     樂曲開始,彷彿幕簾慢慢拉開,說書人說出一段神祕的傳說故事,充滿了期待與不確定,導入有如夜曲一般浪漫而華麗的段落。音樂的動能逐漸增強,是一段深沉的獨白,情緒越熾烈,悲劇的氣氛的逐漸濃厚之感,其中雖然氣氛也有和緩的時候,但最後像發狂似的,不顧一切,奔向最後的句點。大家可以在youtube上欣賞到齊瑪曼的演奏

     我在莫斯科完成學業之後,又到美國念音樂博士,論文寫的是針對國家文藝獎得主馬水龍老師的研究。他在訪談中說了一句話,讓我到今天都有很深的啟發:「我們應該能用耳朵看畫,用眼睛聽音樂。」

     我們能在聽音樂的時候,腦中就有一幅畫?我們能在看到畫面的時候,心中就浮現音樂?我覺得這種視覺、聽覺自由切換的練習,可以提高我們欣賞藝術的能力。

因為,音樂看不到也摸不著,是這麼抽象,美感在哪裡?怎麼聽得懂?「聽」在英文裡面有兩個字:To hearTo listen,我們會說To listen to music,意思是除了要專注之外,還要用「心」去聽。我在音樂學習的領域當中這麼多年,發現在聽音樂的時候,如果能把自己倒空,音樂就會進來。不見得一下子就會聽懂這是什麼主題、是如何發展變奏,然而,音樂中的靈性會藉由聲音傳到心裡,這是很奇妙的。

     在《鋼琴課》中,作者走上音樂的道路,是因為她聽到蕭邦的圓舞曲,於是她告訴自己:我要當鋼琴家。我相信她聽到的不只是圓舞曲,更是她心靈深處的聲音告訴她,她想要做的是什麼。《鋼琴課》裡頭提到一位美國爵士鋼琴家,他說:「音樂讓人感到悟性,可以看到平時看不見的那一面。」這裡的「看」是指眼睛、心裡面的那個看,所以聽音樂重要的是在於用心去聽。

蕭邦的夜曲(Nocturne)就跟心有很多的連結。顧名思義,夜曲跟晚上有關,特色是輕快、安詳而舒適。蕭邦是第一位將夜曲寫的像是一首詩的作曲家,這也是蕭邦被稱為「鋼琴詩人」的原因。而且,夜曲貫穿了蕭邦的創作生涯,在夜曲中,蕭邦也寫出了許多不同的情緒面貌。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聽蕭邦的夜曲,相信會別有一番滋味。

     另一方面,蕭邦除了鋼琴詩人的稱號之外,也是民族英雄。十九世紀正是民族意識風起雲湧的年代。當時波蘭受到俄國的侵略,許多人離鄉背井,蕭邦也是因此才到巴黎定居發展。這樣的歷史背景激發了他的愛國情操,他把波蘭的民族舞蹈和歌謠作為創作素材;本來是只有波蘭人才接觸得到的文化,透過蕭邦的創作散播到全世界。

     以蕭邦馬厝卡舞曲來說,這是三拍子的舞曲,但是重音的安排不同於圓舞曲。圓舞曲的重音落在第一拍,舞者在第一拍可以轉四十五度,四小節下來就剛好繞了一圈。馬厝卡舞曲也是三拍,但是重音會在第二拍或第三拍。

     蕭邦保留了波蘭傳統舞蹈的特色,但是加以藝術化、精緻化,透過高度的鋼琴技巧要求,使作品散發出難以言喻的美感,也讓波蘭的民間音樂超越了即生即滅的限制,隔了兩百年還能動人心弦。

 


 

講者簡介 

古曉梅是台灣第一個雙博士演奏家,演出足跡遍及北美洲、歐洲、俄羅斯、中國及台灣。一九九五年從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現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畢業後,即赴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並於二○○一年取得博士學位及最高演奏文憑。二○○二年獲美國肯塔基州立大學博士班全額獎學金,二○○八年取得博士學位。

除音樂專長以外,於二○○一年取得俄國文化部俄文鑑定證書。曾擔任台灣中央廣播電台俄語組音樂節目主持人。目前任教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學系。

曉梅導聆古典樂,深入淺出,善於帶入具有豐富的視覺意象、以靈活的想像力引導聽眾進入曲子的敘事脈絡中,而毫無隔閡之感。此文可略見她在俄國求學的歷程:〈留俄鋼琴家古曉梅 說話輕柔琴音氣蓋山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ib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